公历每年9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时进入“秋分”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按传统看法,立秋为秋季开始,立冬为秋季结束,秋分正居中间。秋分和春分一样,有着两种意思:一是这一天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平分了昼夜;二是秋分居于秋季90天之半平分了秋季。从此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昼短夜长。
秋分以后,由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越过赤道,转向南半球,所以北半球获得太阳辐射热量将一天天减少,而地面向天空散发的热量,反倒因“秋高气爽”、云量减少而增加,所以散热很快。这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向下,天气逐渐转寒。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分是秋收和播种的重要时节,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前,树木葱茏、枝繁叶茂,秋分后则是风声萧瑟、落叶缤纷。另外,我国十几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并且大多在下半年。如畲族的丰收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藏族的望果节也在秋分前后谷物成熟时举行。秋分日庆丰收,既可兼顾南北方的气候,也尊重了各民族人文风俗习惯。
秋分三候
▼点击查看▼
秋分习俗
01
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早在周朝,我国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02
送秋牛
秋分时节,在农村有“送秋牛图”的习惯。“送秋牛”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志印上农夫耕田的图样,送图者拿着“秋牛图”说着秋耕吉祥、不违农时的话,俗称“说秋”,有庆祝丰收的寓意。
03
吃秋菜
秋分时节,在我国有的地区有吃“野苋菜”的习惯,“野苋菜”也称为“秋碧蒿”。采摘的野苋菜大多是细长嫩绿的,一般与鱼片“滚汤”食用,炖出来的汤叫作“秋汤”,流传有“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的说法。人们吃秋菜,祈求家宅安宁,身体康健。
秋分养生,需顺应自然界“收” 的特点,注重收敛阳气,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秋分时节的养生之道。
一、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随着秋分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盛。《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可顺应阳气的收敛,使肺气得以舒张,防止收敛太过;早起则有助于阳气的升发,使人精神饱满。建议每晚10点前入睡,早上6-7 点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应对秋乏。
同时,秋分过后,昼夜温差加大,寒凉之气渐重,要特别注意保暖。俗话说 “一场秋雨一场寒”,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腹部和足部的保暖。头部为诸阳之会,头部受凉容易引发头痛、感冒等疾病;腹部受寒易导致腹痛、腹泻;足部是人体的 “第二心脏”,寒从脚起,足部保暖至关重要。晚上睡觉时可穿上袜子,避免寒邪从足部侵入。
二、饮食养生:
滋阴润肺,均衡膳食
秋分时节,气候干燥,燥邪易伤津液,导致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饮食上应遵循 “少辛增酸” 的原则,多吃滋阴润肺、清润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莲藕、山药、芝麻、核桃、蜂蜜等。这些食物具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的功效,可有效缓解秋燥。
此外,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大量上市,应多吃应季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同时,要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油炸食品等,以免加重秋燥。
三、运动养生:
适度锻炼,动静结合
秋高气爽,正是运动的好时节。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能调节情志,缓解秋乏。但秋季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损耗阳气。可选择一些轻松平缓、运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
散步是一种非常适合秋季的运动方式,每天饭后半小时,在公园、河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30-60分钟,既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又能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够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关节疼痛。八段锦则通过特定的动作组合,对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锻炼,具有强身健体、调理脏腑的作用。
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运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着凉。
四、情志养生:
保持乐观,宁神定志
秋季万物凋零,草木枯黄,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导致免疫力下降,疾病丛生。因此,秋分时节要注重情志养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日常可以通过参加户外活动、与朋友聚会、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来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多到户外走走,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有助于开阔心胸,缓解不良情绪。与朋友聊天、聚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也能让心情变得愉悦。
秋分时节,让我们顺应天时,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做好养生保健,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保持身体健康,迎接美好的秋天。
来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