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在创作、医疗、研究等领域以远超人类的速度进化时,我们该如何运用和拥抱AI?

1、智能体可以做什么?

假如说你是一个自媒体博主,想要不断地更新视频内容。这是一个很累的事情,但智能体可以帮你承担。

首先做第一个智能体,让这个智能体去你喜欢的平台上浏览排名前十的内容,关注它们的主题词。

然后,交给第二个智能体。第二个智能体围绕着这10个主题词去找相关的视频片段。

之后,再交给第三个智能体。第三个智能体对这些视频片段做语义理解,并把它重新编写成剧本。

写好剧本之后,再交给最后一个智能体,让它去生成视频。再之后,就可以把视频发布在你的自媒体账号上了。

(本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仅供于科普中国平台使用)

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这就是当前智能体能做到的。当然,实际上这个过程并不完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瑕疵,但所有内容从技术路线来说,都被证明是可行的,这就是目前AI能办到的事情。

2、该如何看待AI?如何和它和平共处?

AI可以帮助人类做到很多过去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说帮助不了解计算机语言的人写出自己想要的程序。以一个ICU病房的医生为例,当医生看到病人的重要身体指标时,可能想要一个合适的程序去评估病人晚上发病的概率,可是写出一份程序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都不太容易。但在今天,有了写程序的智能体,经过和医生的沟通交流,它就可以做出医生所需要的内容。其实,现在围绕着程序的AI加持工具已经非常多了。

(本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仅供于科普中国平台使用)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围绕AI智能体去做新的加持。

再比如说对于大量数据的关联分析,这在以前相当依靠人的长期积累和经验总结,最后才能找出数据规律。而在今天,AI都可以帮你完成。

如果将数字集成电路的教材推给大语言模型,它可以做出一个具备5万个知识节点的知识图谱,这是再有经验的老师也达不到的水平。

可以这么说,无论在哪个研究领域,AI的内容都可以让其变得和以前极为不同。

(本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仅供于科普中国平台使用)

人聚集在一起会产生社会,在今天,当人群越来越庞大时,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Nature》上不停地有论文在证明大模型具备社会能力。言外之意即,大量的模拟仿真平台是可以通过大语言模型去完成的,而不是通过小样本。

之前的社会学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野调查当中进行,几乎全是小样本的模式。因为当样本量变大的时候,情况难以控制,且无论财力(如需要上百万人)还是时间(如持续跟踪20或30年)的支撑都难以达到。但在AI面前,研究结论可能会越来越精准。

(本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仅供于科普中国平台使用)

未来也有很多AI的伦理问题,其中就包括我们对AI的恐惧。对一个AI模型来说,它大部分的能力是可以供人类使用的,这就给与了它生存空间。可是它在壮大的时候,当它的智力水平已经超过人类几个数量级的时候,人类很难对它构成威胁。在整个这个过程,人类的智慧应该在哪一些地方发挥作用,使AI能够产生一个健康的发展之路呢?这在未来甚至有可能能关乎到人类的命运。这些相关内容,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去关注。

无论如何,AI能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未来畅想。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也是一场革命,所幸的是在于我们国家有大量的人参与到这场革命当中,在未来我们有可能更多地把握机会,使得这个国家有更好的发展。

主讲人:付宇卓 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电子学会

审核:周祖成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