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生命的守护体现在宏大的抢救场面,也蕴藏于细微的日常护理中。

下午三点,ICU里响起一阵有节奏的“啪、啪”声,伴随着医护人员轻柔的指令:“一、二、三,起!”这是护士们正在为卧床的李奶奶(化名)进行每日例行的翻身拍背。

李奶奶因脑出血术后长期卧床,身体极度虚弱,自主咳嗽能力差,厚厚的痰液积聚在肺部,如同一片无法驱散的迷雾,不仅阻碍着呼吸,更是潜在的“感染温床”。如何为她清除这些致命的“迷雾”?答案就藏在这看似简单重复的“翻身拍背”里。

为什么简单的动作,在ICU如此重要?

对于ICU里危重的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又称坠积性肺炎) 是最常见且致命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无法自主活动,重力会使肺部的分泌物(痰液)下沉并堆积在背侧的支气管里,细菌极易在此滋生,导致感染,严重时可引发呼吸衰竭,让之前的所有努力前功尽弃。而翻身拍背,正是对抗这一威胁最经济、有效且关键的物理疗法。它的作用远超常人想象:

1. “清道夫”:通过拍背的震动,使黏附在气管壁上的痰液松动;通过体位的改变,利用重力让痰液从细小支气管流向主气管,从而便于吸出。

2. “按摩师”:促进肺部血液循环,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让呼吸更省力。

3. “防护盾”:定期变换体位,能有效预防因长期压迫同一部位而导致的压疮(褥疮),这是另一个让卧床患者痛苦不堪的并发症。

ICU里的翻身拍背,不只是“翻一下”、“拍几下”,在ICU,这项操作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精细技术活”,绝非随意为之。

“翻身”是基础,讲究科学角度。 护士们会默契配合,采用“轴线翻身法”,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平稳地翻转至侧卧位(通常为30°或90°),并在背后垫上支撑枕。这一过程需格外小心,要保护好患者身上的各类管路(如呼吸机管路、深静脉置管)和可能存在的骨折部位。

“拍背”是关键,暗藏手法技巧

1. 手势是“空掌心”:手指并拢弯曲形成“碗状”,利用腕力进行叩击,产生震动而不感到疼痛。切记不是用实掌拍打。

2. 路径“由下至上”:叩击部位从背部最下方开始,由外向内,自下而上地叩击,正好顺着气管的走向把痰液“赶”出来。

3. 时机“恰到好处”:通常在翻身侧卧后、餐前进行,避免刚吃完饭时拍背引起呕吐。

整个过程中,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脸色、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束后,立即用吸痰管经口鼻或气管插管将震松的痰液彻底清除。当吸出大量黄稠痰液后,患者往往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血氧指标会立刻得到改善。

理解与支持:无声处的惊雷

对于家属来说,看到虚弱的亲人被来回翻动、叩拍,难免会心生疑虑与不舍。但请您理解,这看似“折腾”的操作,实则是最深情的呵护。每一次用心的叩击,都是在为患者的肺部做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是在为他的康复之路扫清一个又一个障碍。

在重症医学科,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本身,更是竭尽全力预防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翻身拍背,这项由护士们日以继夜、不厌其烦执行的基础护理,其价值与一台成功的手术同样重要。它凝聚了ICU团队的专业判断、精湛技术和人文关怀。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在重症医学科,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有的只是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坚守。每一次翻身,每一次叩击,都是我们对生命不屈的叩问和温柔的守护。我们与家属共同期待着,通过这些细微之举,能帮助每一位患者早日拨开“迷雾”,畅快呼吸,走出ICU的大门。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重症医学科 高欢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