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集心理科普童话山羊博士的奇妙心语 第41章 胸口疼痛的灰鹤 

 霄昀著

在一片广袤的湿地里,生活着一只可爱的小灰鹤。湿地里有清澈的湖泊、碧绿的草地,还有茂密的水草丛,是小灰鹤快乐成长的乐园。小灰鹤每天跟着爸爸妈妈在湿地里追逐嬉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小灰鹤的爷爷是一只年长的灰鹤,他见多识广,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小灰鹤非常喜欢听爷爷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爷爷的故事总能让小灰鹤感到既兴奋又安心。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爷爷生病了,病情很严重。动物们急忙把爷爷送到了医院,可是爷爷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医生也无能为力。就在这时,小灰鹤也不幸遭遇了一场意外,他的翅膀受了重伤,必须立即进行手术。动物们无奈之下,只好先把小灰鹤送到了省城的医院,而小灰鹤也因此错过了见爷爷最后一面的机会。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小灰鹤的翅膀逐渐康复了。可是,每当夜深动物静的时候,小灰鹤总会想起爷爷,想起那些未能如愿以偿的告别和遗憾。他开始觉得胸口隐隐作痛,这种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烈。

小灰鹤的爸爸妈妈非常担心,他们带着小灰鹤去了很多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但医生们都找不出病因。他们告诉小灰鹤的爸爸妈妈,小灰鹤的身体并没有任何异常,这种疼痛可能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

小灰鹤的奶奶听说后,心里十分焦急。他想到了自己年轻时曾认识的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山羊博士。山羊博士是森林里远近闻名的心理咨询专家,他帮助过很多动物解决心理问题。

于是,奶奶决定带着小灰鹤去找山羊博士。他们穿过茂密的森林,越过了蜿蜒的河流,终于来到了山羊博士的诊所。

山羊博士是一位年长的山羊,他的诊所坐落在一片宁静的森林里,周围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诊所里弥漫着淡淡的香气,让动物感到很放松。

山羊博士热情地接待了小灰鹤和奶奶。他仔细听了小灰鹤的病情,然后轻轻地摸了摸小灰鹤的头,温柔地说:“孩子,你心里的疼痛我理解了。你的爷爷爱你,他也希望你能快乐地生活。但是,有些遗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去,珍惜现在。”

本案例报告详细呈现了一位11岁的小灰鹤小灰鹤(化名)在经历祖父离世创伤后,因未能完成临终告别而出现严重心因性躯体疼痛症状的介入过程。基于社会工作整合视角,本案例创新性地运用家庭系统排列技术(结构性家庭治疗) 为核心,结合叙事疗法、意义中心疗法以及生态系统理论,成功协助小灰鹤处理复杂哀伤,化解躯体化症状。干预过程强调家庭动力重塑、个体意义重建与社区生态支持的整合效应,展示了社会工作在复杂哀伤干预中的独特价值。小灰鹤最终实现创伤后成长,重返健康生活。本案例为儿童青少年复杂哀伤辅导提供了具有权威性、创新性与独特性的整合干预范式。

小灰鹤信息与问题呈现。小灰鹤:小灰鹤(化名),11岁,雄性灰鹤。转介来源: 小灰鹤祖母(灰鹤奶奶)。主诉问题: 祖父离世后约三个月起,持续出现不明原因胸部疼痛,医学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伴随情绪低落、反复回忆祖父、睡眠困难。症状在夜间或独处时加剧。

关键背景。亲密关系破裂:小灰鹤与祖父情感深厚,祖父是其重要依恋对象与人生导师。创伤性丧失事件: 祖父病重期间,小灰鹤因自身严重翅膀创伤需紧急异地手术,完全错过祖父临终过程与告别仪式,未能表达情感、获得临终安慰或说再见,形成重大“未完成事件”。

躯体化症状: 强烈的悲伤、内疚、遗憾等情绪无法有效表达或处理,转化为躯体疼痛,符合“心身反应”特征。

家庭系统影响: 父母焦虑,过度关注其身体症状但缺乏有效哀伤引导;祖母敏锐觉察其心理需求但缺乏专业方法。家庭整体哀伤氛围压抑。

个体问题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祖父的离世破坏了原有家庭结构、角色与平衡。评估应用: 评估祖父在家庭中的角色(智慧长者、情感纽带)、祖父离世后家庭互动模式的改变(如父母焦虑转移、祖母的桥梁作用缺失)、家庭对哀伤的“规则”(是否允许表达悲伤)、小灰鹤作为儿童在系统中的位置与压力。干预方向: 重构家庭内部动力,帮助家庭系统适应丧失,重新找到平衡;促进家庭成员间关于丧失和情感的沟通;明确代际界限。

人是自己生活的专家,问题是被主流叙事束缚的结果。鼓励个体外化问题,重写更积极、有力量的生命故事。

识别小灰鹤主导的“问题故事”(如“我是那个没见到爷爷最后一面的坏孙子”、“我的痛苦永无止境”)。探索被忽视的“独特结果”(如对爷爷的爱、曾经的快乐回忆、生存的力量)。

协助小灰鹤外化“未完成的告别”和“心痛的阴影”;共同寻找和丰厚与爷爷联结的积极故事线;重塑其作为“爱的继承者”而非“失败者”的自我认同。

面对丧失和死亡,寻找和创造意义是人类的核心需求。痛苦源于意义的缺失或冲突。评估小灰鹤对祖父离世意义的理解(是否觉得毫无意义?是否感到生命不公?),对自身痛苦意义的解读(是否认为这是惩罚?),以及当前生活意义感的缺失。引导小灰鹤探索祖父生命的意义及其延续性;思考祖父的爱与价值观如何在自己身上延续;在痛苦经历中寻找可能的成长(如对生命的珍惜、对他人痛苦的共情);重建对未来的希望和意义感。

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作用的多个环境系统之中(微观、中观、外层、宏观)。个体问题需考虑各系统的影响及资源。 绘制小灰鹤生态系统图。家庭(父母、祖母)、湿地家园。家庭与湿地社区的联系、与医院(曾就医)的联系。省城医院(曾手术)、山羊博士的森林诊所。灰鹤族群的文化(对死亡、哀悼的看法)、湿地自然环境对精神健康的潜在影响。

强化家庭支持(微观);激活湿地社区支持网络(中观);利用自然环境(湿地)作为疗愈资源;考虑在适当层面倡导对儿童哀伤需求的关注(宏观)。

专业诊断。复杂性哀伤伴躯体化症状 。核心特征:对逝者(祖父)的强烈渴念;对死亡情景(错过告别)的侵入性思维;显著的痛苦和功能损害;与丧失相关的明显躯体疼痛(心因性);症状持续时间远超所处文化/发展阶段预期。

创伤性丧失(错过临终告别)。儿童发展阶段的认知与情感处理能力限制。家庭系统哀伤表达受阻。未解决的“未完成事件”(告别、道歉、爱的表达)。生态系统支持未充分激活。

缓解小灰鹤躯体疼痛,处理复杂性哀伤,重建生活意义与希望,恢复家庭系统功能,促进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健康成长。

阶段一:建立关系、安全容器与情绪表达 (叙事疗法奠基)

山羊博士利用诊所宁静自然的环境(森林、花草、香气)作为安全基地,营造接纳、非评判的氛围。引导小灰鹤为其胸痛命名(如“告别怪兽”或“遗憾的石头”),将其视为与自身分离的问题实体。探讨“未完成的告别”如何影响其生活(“它让你不敢想爷爷了吗?” “它是不是总在夜里偷袭你?”)。

开启祖父的积极叙事。邀请小灰鹤分享与祖父的快乐回忆、学到的道理、收到的礼物(如爷爷讲过的故事)。使用具象化技术,让小灰鹤选择一件象征祖父的物品(如一片特殊的芦苇叶、一块光滑的石头)带到会谈中,围绕此物品讲述联结的故事。记录这些“独特结果”,构建爱的遗产清单。

家庭系统重构与“未完成事件”的仪式性完成 (核心创新:家庭系统排列技术应用)促进哀伤表达、完成象征性告别、重构家庭联结。

选择代表 (Representatives):小灰鹤(小灰鹤)、祖母、父亲、母亲。由社工或受过训练的助手担任祖父的代表(重要创新点:避免家庭成员扮演逝者带来的潜在负担)。在安静、不受打扰的房间进行。强调尊重、专注、非评判的场域。

引导者请小灰鹤凭直觉将家庭成员代表(包括祖父代表)在空间中摆放位置,不言语,仅凭感觉调整距离、方向。观察重点: 小灰鹤与祖父代表的空间距离、父母、祖母与祖父代表的关系;家庭整体的疏离或凝聚。

山羊博士引导者温和询问各代表在当前位置的身体感受和情绪(“作为爷爷,此刻你感受到什么?看向谁?” “小灰鹤,你看着爷爷的背影,身体哪里不舒服?”)。通过代表反馈,常能揭示系统动力(如祖父代表可能感到“未完成的牵挂”,指向小灰鹤;父母代表可能感到“无力保护孩子免受痛苦”;小灰鹤可能感到“被隔开”的沉重)。

山羊博士引导者支持小灰鹤直接面对祖父代表。“爷爷,我那时候翅膀受伤了,没能赶回来...我好想你,心里好痛好痛。” 鼓励其表达思念、遗憾、未说出的话。“孩子,我看到你的爱和痛苦了。那不是你的错。我的爱一直在你身边,在你的翅膀里,在你听过的故事里。我愿你快乐地飞翔。”

在关键情感表达后,山羊博士引导者询问小灰鹤是否需要调整位置。小灰鹤常会将祖父代表移得更近、转向自己,或自己靠近。

引导家庭成员代表形成支持性的新结构(如父母在小灰鹤身后,祖母在侧,祖父代表在对面或稍远但目光连接处)。

引入象征性告别/联结仪式。小灰鹤可将一件小信物(如写好的话、画的画)交给祖父代表“带走”;或引导祖父代表将“祝福”(手势)传递给小灰鹤。强调爱之联结的永续性。山羊博士 引导所有代表清晰退出角色(如“我是XX,不再是爷爷的代表”),回归自身身份,脱离系统能量。引导小灰鹤及家庭分享雕塑过程的感受和领悟。

“当我们看到并说出那些被阻塞的爱和遗憾(系统动力),当爷爷的爱被‘看见’并传递(重构联结),我们身体的‘心痛’(躯体化症状)就有了释放和转化的通道。”强调“未完成事件”的象征性完成与爱的延续性。

阶段三:意义重建与生态系统赋能 (整合意义中心疗法与生态系统理论)

引导小灰鹤思考,“爷爷最希望看到你成为怎样的灰鹤?” “爷爷教给你的哪些东西(勇敢、善良、爱讲故事),你想怎样继续活出来?”

共同设计“践行爷爷价值观”的小行动(如照顾一片爷爷喜欢的芦苇丛、给更小的雏鹤讲故事)。与小灰鹤家庭及湿地社区关键成员(友好的邻居动物)合作。在祖父常去的芦苇丛,组织小型纪念仪式“风铃寄思”,小灰鹤及家庭制作/悬挂风铃(象征祖父的声音、故事的延续、爱的回响)。分享关于祖父的快乐故事(叙事疗法的社区应用)。小灰鹤表达对社区的感谢,社区成员表达支持承诺(如“我们会陪你一起飞”)。将湿地环境转化为疗愈资源:鼓励小灰鹤在感到悲伤时,回到这片充满联结记忆的自然空间。

阶段四:巩固与结束

持续追踪胸痛频率、强度,直至消失。

强化新叙事,回顾“爱的遗产清单”和“践行价值观”的行动,巩固“爱的继承者”身份。家庭沟通模式巩固, 鼓励家庭定期分享感受,特别是关于祖父的美好回忆。结束关系, 肯定小灰鹤及家庭的努力与成长,探讨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应对资源(家庭、社区、自然)。

家庭雕塑干预后一周内,小灰鹤报告胸痛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干预结束后一个月,胸痛症状完全消失。医学复查确认无生理异常。抑郁情绪(使用简易儿童情绪量表评估)显著改善,笑容增多,能主动参与湿地嬉戏,睡眠质量提高。能自然谈论祖父,回忆时伴随温暖感受(而非仅痛苦),眼泪减少。对“错过告别”的内疚感显著减轻,理解这是意外而非自身过错,完成了象征性的告别。

小灰鹤清晰表达祖父的爱与精神遗产(如勇敢、善良)在自己身上的延续。主动承担“给小雏鹤讲故事”的角色,践行祖父价值观,获得价值感。小灰鹤自我认同从“悲伤的、有缺陷的”转向“被爱着的、有力量的继承者”。

家庭哀伤氛围开放,父母能更放松地面对小灰鹤,减少过度焦虑。家庭成员间关于祖父的积极交流增多。祖母在家庭中的情感支持作用被更充分发挥。湿地社区支持网络被有效激活,小灰鹤感受到社区关怀。湿地环境(特别是纪念风铃的芦苇丛)成为小灰鹤重要的情感调节和意义联结的疗愈性空间。

长期追踪(干预后六个月), 小灰鹤身心状态稳定,积极参与湿地生活,学业与社交功能良好。家庭报告其已能平和地纪念祖父,并将思念转化为积极生活的动力。


来源: 江苏省射阳县心理咨询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