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捷 空军军医大学

审核:谢晓丽 陕西省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在炎热的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容易引发身体不适,甚至导致中暑等健康问题。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暑方法,对保障夏日生活品质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份实用易懂的“四多一少”防暑攻略,帮助大家安心度夏。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高温防暑“四多一少”原则

一、少外出:避开高温时段,合理安排出行

高温天气中,最直接的防暑方式就是减少户外活动。尤其在中午时段,阳光强烈、气温最高,哪怕只是短时间暴露在户外,也容易大量出汗、体力快速消耗。

△建议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早晨或傍晚等气温较低的时段。

△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进行长时间户外运动或劳动。

△若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选择宽松、透气、吸汗的衣物,避免穿着深色或紧身服装。

△尽量远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防止因空气不流通加重闷热感。

△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有慢性病的人群对高温耐受较差,应特别注意减少高温时段外出。

二、多遮阳:做好物理防晒,阻挡紫外线

遮阳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晒防暑方式之一。常用的遮阳装备包括遮阳伞、遮阳帽和太阳镜。

△遮阳伞是夏日出行“神器”,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减轻阳光直射带来的高温负担。

△宽檐遮阳帽能保护头部和面部,避免晒伤。

△如需长时间在户外停留(如郊游、作业),可选择带有遮阳篷的场所休息。

这些措施不仅能防暑,还能预防皮肤晒伤和紫外线引起的其他问题。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多喝水:及时补水,维持体液平衡

高温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加快,若不及时补水,容易导致脱水甚至中暑。

△应定时饮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

△建议喝白开水、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避免饮用过多含糖或冰镇饮料。

△可多吃含水量高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既补水又补充维生素。

——注意少量多次饮水,切忌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起“水中毒”(低钠血症)。

四、多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环境

良好的通风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防止闷热环境引发不适。

△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及时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动。

△可使用电风扇增强室内空气循环,避免热气积聚。

△如条件允许,可合理使用空调,但温度不宜设置过低(推荐26℃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尤其提醒:老人、儿童或体弱人群所在的房间更应保持通风,避免处于密闭高温环境中。

五、多留意:关注身体信号,警惕中暑先兆

高温天气中,要特别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

△注意天气预警,提前做好防暑准备。

△如出现头晕、乏力、口渴、心慌、恶心等中暑先兆,应立即停止活动,移到阴凉处休息、补水

△重点关注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温敏感人群,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发生中暑。

△注意饮食卫生,天热食物易变质,避免食用不洁或隔夜食物,预防肠胃疾病。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高温防暑三大常见误区

误区1:认为“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

很多人觉得只要不在太阳下暴晒就不会中暑,实则不然。如果室内通风不良、湿度高、温度持续上升,热量无法散逸,同样可能导致中暑。尤其老人、体弱者待在闷热房间内,更易出现不适。

✅ 正确做法:即使在家,也要保持通风,必要时借助风扇或空调降低室内温度。

误区2:认为“猛喝水就能解暑”

炎热时一口气喝下大量水,不仅不能快速解暑,还可能引发“水中毒”,即血液中的钠含量过低,导致细胞水肿,严重时甚至引起头痛、昏迷。

✅ 正确做法:饮水应少量多次,适时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误区3:出汗后立即冲冷水澡

身体出汗时毛细血管扩张,突然接触冷水会使血管迅速收缩,容易导致头晕、心悸、头痛,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危险。

✅ 正确做法:应等待汗稍干、体温回落后再用水温适宜的清水冲洗,避免冷热剧烈刺激。

高温天气虽难避免,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暑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减少其带来的健康风险。请大家谨记“四多一少”原则——少外出、多遮阳、多喝水、多通风、多留意,避开常见误区,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平稳健康地度过这个夏天。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