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伯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前些天晚上他忽然感觉右手有点麻,说话也不太利索。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脑梗死)。住院后,李伯伯特别听话,尤其关注床头的监护仪,只要看到血压数字一超过140/90mmHg,他就紧张得按呼叫铃:“护士,快!我血压又高了,赶紧给我加点药降下来!”

可仔细一问才知道,在家时李伯伯觉得“是药三分毒”,感觉头晕才吃降压药,不晕就偷偷停掉。这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用药方式,恰恰是引爆这次脑梗的“导火索”。

更关键的是,在脑梗死急性期,如果因为恐慌而急于把血压“断崖式”降下来,反而可能让缺血的大脑区域“雪上加霜”。这种对血压数字的过度焦虑和不当处理,有时比稳定的高血压本身更危险。

一、脑梗急性期血压不能“急刹车”

您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片茂密的稻田,脑血管就是灌溉的水渠。发生脑梗死时,就像某条主水渠堵住了,下游的秧苗(脑细胞)眼看就要渴死。

这时候,身体会启动应急机制,本能地升高血压,试图使劲把血流挤过堵塞的血管,或者通过旁边的小支流(侧支循环)去滋润那些濒临死亡的“秧苗”。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因为害怕,急忙用强效降压药把血压“一竿子打到底”,就相当于把这片稻田唯一救急的水源给切断了。那些本来还有救的秧苗,可能就真的救不回来了。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明确指出:对于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通常是发病后一周内),除非血压异常过高(如>220/120mmHg),或伴有其他需要紧急降压的疾病(如心衰、主动脉夹层等),否则不主张快速、强力地降压治疗。首要目标是维持血压稳定,保证脑部有足够的血液灌注。

二、破焦虑·稳血压

李伯伯在了解原理后,终于放下了对数字的执念,配合我们做到了以下三点,恢复得又快又好:

原则一:服药要“雨露均沾”,切忌“饥一顿饱一顿”

核心口诀:“降压药是‘保护伞’,天天见面才安全!”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降压药的作用是平稳、持久地控制血压,保护心、脑、肾。绝不能凭感觉吃药。今天吃明天停,会导致血压像“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这种波动对血管的冲击和伤害,有时甚至比持续的高血压更大,极易诱发脑卒中。

原则二:急性期目标要“稳”字当头,而非“低”字当先

核心口诀:“急性期里莫慌张,稳住血压是良方!”

住院期间,请相信医护人员。我们会密切监测您的血压,制定个性化的血压控制目标,请患者不要自行要求医生频繁加用临时降压药。我们的目标是避免血压过高引发新的问题,同时更要避免血压过低影响脑灌注。稳定,胜过一切。

原则三:学会与血压“和平共处”

核心口诀:“每日定时测,记录成习惯,长期趋势比单次数值更重要!”

出院回家后,要养成每日定时(如晨起后、睡前)监测血压并记录的好习惯。不要因为某一次测出的血压稍高就焦虑不已,立刻加药。应该观察一段时间的血压趋势,在复诊时把记录拿给医生看,由医生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三、打造“长效防梗”四大基石

结合李伯伯的成功经验,送您一个护脑顺口溜:

用药依从性是“核心”:“药不能停”是真理,规律服药是根基。

血压平稳是“关键”:拒绝血压过山车,平稳控压护脑壳。

生活方式是“保障”:低盐低脂又戒烟,适度运动心情宽。

定期复查是“哨兵”:按时复诊不偷懒,医生指导调方案。

四、“家庭应急”小锦囊

万一血压突然很高怎么办?记住:

1.先静卧,莫慌张:立即停下所有活动,在安静环境下坐下或躺下休息15分钟-30分钟。

2.复测量,再判断:休息后再次测量血压。如果血压仍持续显著高于平常水平(例如>80/110mmHg),或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新发症状。速就医,别硬扛,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在家属陪同下尽快就医。切勿自行加服过量降压药。

护理专家提示:

1.降压药的调整是一门科学,绝对不要听信病友推荐或自行去药店购买新药更换或加用。

2.安全控压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比一时数值达标更重要的,是长期、平稳的控制。

3.患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任何疑问和担忧,请随时与医生、护士沟通,我们是患者最坚实的后盾!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