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来会诊过正在抢救的病人,没想到这次,我成了被抢救的人。”9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发文,分享了自己药物过敏的惊险经历。

吃了一颗头孢菌素,进了抢救室

9月21日,谭先杰在家时,因为觉得自己感冒加重,于是就吃了一颗头孢菌素。谁知过了一会儿,他感觉特别不舒服,“全身血液都往头上涌,头特别胀”,家人也发现他“脸都紫了”。因为家住得离单位比较近,便赶紧去了协和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同事一看到谭先杰的情况,直接把他送进了抢救室——接上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抽血化验,并做心电图。

“当时我的心率飙升到170次/分,嗓子堵得慌,头很痛,尤其是太阳穴,一跳一跳的‘搏动性疼痛’。后来,他们告诉我,我的脸已经充血成酱猪肝颜色。”谭先杰说。紧急输液治疗后,谭先杰的感觉见好。过了2个多小时,脸色完全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


病情稍微稳定后,谭先杰让同事拍下了自己的脸色和身上大片的皮疹,此时脸色已经好多了

谭先杰说,“头孢菌素过敏这事,来得很快,治疗及时,去得也快。第二天我照常上班,除了稍感疲惫外,没有其他不适。”

头孢过敏是怎么回事?

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急诊科主任陈小凤表示,头孢过敏反应分四级:一级只有皮肤黏膜症状或胃肠道症状,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功能稳定;二级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或血压下降,成人收缩压80-90mmHg;三级出现神志不清、嗜睡、喉头水肿、重度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四级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在药物过敏反应中,约50%-60%的反应发生在用药后5分钟内,20%-30%发生在5分钟到半小时之间,少数患者的过敏反应会延迟至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后才出现。“一般过敏症状出现越早,病情往往越严重。因此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无过敏史也可能中招

“有些人即便之前没有过敏史,在用药过程中仍然可能突然出现过敏反应。”陈小凤主任表示,不能完全排除极个别情况,即使是符合标准的药品,其内含的微量特定杂质在特定高度敏感个体中诱发反应的可能性,但这属于罕见情况。

“对于这种‘突然’发生的过敏反应,确实难以完全避免。”她表示,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用药时做好积极预防措施:一是规范用药,只有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才考虑为患者使用头孢类药物进行静脉输注;二是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通常会避免给过敏高风险人群使用头孢类药物。

作为专业医生,谭先杰自己却不慎“踩坑”。经过复盘,他也写下了几点体会:

以前不过敏,并不代表以后不过敏。这次“中招”,除了随年龄增长过敏可能性增加、药物批次不一样外,部分原因是劳累——他当天上午参加职工运动会,中午骑共享单车回家,下午更换了家里的水龙头。

不要以为只有喝了酒吃抗生素才有危险,他当天没有喝酒。

不要以为只有静脉用药才过敏,口服一样可以过敏。

不要感冒和嗓子不舒服就吃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吃药之前最好查血常规,看是否为病毒性。


健康时报资料图

使用头孢前都需要做皮试吗?

“并非所有人在头孢菌素使用前都需要做皮试,但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备好抗过敏等急救药品和设备是必须遵守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向媒体表示,因为头孢菌素皮试的预测价值有限,其假阳性率较高,可能导致患者不必要的担忧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相关指南指出,对于既往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I型过敏史,在应用头孢菌素前不建议常规进行皮试。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药品供应科副主任王兰解释,首先,头孢过敏机制复杂,常规皮试对此类过敏的预测价值有限,假阴性结果则可能让医患双方放松警惕,反而增加风险。其次,药物中的辅料成分,如碳酸钠可能干扰皮试结果准确性。

尽管常规皮试取消,但三类人群仍需特别警惕:一是有明确头孢过敏史者,尤其是曾对同一种头孢药物产生反应的患者;二是曾有青霉素严重过敏史者;三是高敏体质人群,如既往发生过哮喘、荨麻疹等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者。

这几类抗生素是过敏“重点观察对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过敏反应科张文静表示,抗生素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最常见的“元凶”之一。以下几类是“重点观察对象”:

1.β-内酰胺类:这是过敏的“重灾区”,包括:

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过敏发生率最高,也是最需要警惕的。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同样常见,需注意与青霉素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部分也可能对头孢过敏)。

2.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药疹,甚至重症药疹。

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除了皮疹,也可能引起光敏反应(晒太阳后皮肤出现红斑、瘙痒)。

4.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相对较少见,但仍有可能。

5.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也均有过敏反应报道。

来源: 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