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纳米酶也是一个非常热的科研的名词,大家也很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也想给大家做一点我的介绍和一些我的看法。
纳米酶的发现源于实验室的偶然。传统认知中,酶是蛋白质或核酸——生命反应的催化剂。而我们的研究发现,某些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纳米结构也具有酶活性,这类材料被统称为纳米酶。
许多研究者感兴趣纳米酶相较于天然酶的优势。作为纳米材料,它通常更稳定、成本更低。在此分享我们最近的进展。目前,纳米酶研究多集中于实验室合成的仿酶材料。但我们最近发现,生物体内本身就存在天然纳米酶——这使我们对纳米酶的认知更进一步:它是天然存在于生命体中的一类催化剂。
若将视野拓宽至整个生命进化与起源的尺度,纳米酶不仅是一类仿酶催化剂,更可能是一种拓展了生物催化边界的新型催化剂。因为酶本身就是经过亿万年进化形成的,而我们最新的研究发现,在酶出现之前,一些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纳米矿物或无机矿物,可能就具备了初步的生物催化活性。这些活性在酶诞生之前就已存在,可能协助驱动了生命起源和早期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反应。
试举一例:约25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中,随着光合细菌和蓝藻的出现,大气氧气含量剧增。氧气剧增促进了有氧呼吸和代谢进化,但其副产物——自由基——也导致当时约99%的生命消亡。那么,为何仍有1%的生命存活下来?
我们推测,纳米酶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新研究发现,某些纳米矿物能在单细胞生命体内发挥抗氧化活性。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在酶出现之前,纳米酶在生命体中行使功能的例证。
随着生命进化,酶对金属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纳米酶体系也逐步完善。据此我们认为,纳米酶实际上可能是酶的前体。我们最近的工作提出,纳米酶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催化剂,拓展了生物催化的边界。这不仅有助于阐释纳米酶在生命体中的存在意义,也为理解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于第二个问题——纳米酶相比天然酶的优势及其设计,我也简要回应如下:
首先,“纳米酶是无机版的酶”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这也呼应了我们关于纳米酶作为酶前体的发现。当前应用恰恰利用了其优势:比天然酶更稳定、成本更低。因此,在极端条件(如低温或苛刻温度)下,纳米酶往往表现更优、成本效益更高。
其次,关于是否能用AI设计纳米酶。这部分工作我们已在开展。大家熟悉基因组学,而在材料领域则有“材料基因组学”。生物学基因组学通过改变基因序列构建库;材料基因组学则通过改变材料组分设计材料。我们可以结合AI技术和材料基因组学方法,构建纳米酶库,并依据目标催化活性设定筛选条件。通过大规模筛选,有望获得具有新催化活性的纳米酶。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审核:阮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