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2025年全国科普月“科技改变未来,创新赢得未来”主题,9月12日至14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四川农业大学动物标本馆充分发挥本校学科与资源优势,成功举办“生命档案馆·动物探秘行”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以其馆藏丰富、堪称西南地区自然科学宝库的动物标本馆为核心,将科普教育深度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为5000余名2025级新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标本科普第一课”。
活动合影
系统谋划整合资源,创新科普教育模式
标本馆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的系统性与常态化建设,积极创新科普形式。本次活动科学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将动物标本馆全面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实现了科普活动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依托馆藏珍稀标本资源平台,组织了一支由生命科学学院等相关专业优秀学生构成的科普志愿者团队,通过系统培训打造专业解说队伍,确保了科普活动的专业性与高质量。
科普讲解志愿员在向新生们讲解标本知识
专业解说活化标本,沉浸体验激发兴趣
活动现场,训练有素的科普志愿者成为最大亮点。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讲解技巧,为新生们讲述每个标本背后的物种故事、生态习性及保护现状。从国宝大熊猫到珍稀的川金丝猴,从各类雉鸡到长江特有鱼类,志愿者们用专业知识让静态标本“活”起来,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新生们或驻足聆听,或积极提问,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现场学习气氛热烈浓厚。
科普讲解志愿员回答新生提问
感悟科学精神,播种创新梦想
活动在新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来自生物科技专业的新生王同学分享道:“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与科技的魅力。通过学长学姐的专业讲解,那些曾经只在课本上出现的珍稀动物变得如此真实立体。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洗礼,坚定了我投身科研事业的决心。”
新生细致观察鸟类标本
此次“生命档案馆·动物探秘行”活动是四川农业大学动物标本馆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的一次创新实践。通过系统化的组织、专业化的服务和沉浸式的体验,活动成功在五千名新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展现了学校以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培养、以科普教育赋能未来发展的责任担当,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本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标本馆已完成暑假“小小解说员”评选活动,并面向周边小学开展系列“探馆”活动,月底还将推出鸟类专题科普展览。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标本馆(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