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其危害不仅是血糖数值异常,更在于可能引起眼部、肾脏、足部等多个器官的并发症[1]。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2],新华网特别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沈洁院长、内分泌与代谢科柳岚主任以及万亨博士,聚焦糖尿病患者长期综合管理及并发症防治等话题,深入探讨医疗工作者、患者以及社会各方应如何携手合作,形成健康守护合力。

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管理方案也需要持续优化

在沈洁看来,当前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挑战,不仅在于中国糖尿病患者基数庞大,且随老龄化持续增长,更在于医疗模式仍以“治病”为主,而非“防病”。 “重治轻防”的医疗模式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导致糖尿病干预滞后,防控体系承压。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岁月与共’的持久战——既需要科学的长期管理,也离不开温暖的人文陪伴。”沈洁从两个层面阐释了这一理念:从疾病发展来看,糖尿病在早期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长期共存[1],需要患者自身坚持长期、综合的管理;而从人文照护层面,医护团队长期陪伴患者,要面对疾病、协同管理,离不开长期信任、协作共进的合作关系。

应对当前糖尿病管理挑战,沈洁所在的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正探索糖尿病综合管理“顺德模式”。该模式有两大变化:一是重心前移,注重防病胜于治病;二是分级管理,重症患者去上级医院,病情稳定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旨在通过一系列高效举措提升基层能力,让患者日常防治在基层,提高整体医疗效率。

“‘顺德模式’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旨在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管理效果和生活质量。‘岁月与共’不仅是医患之间的承诺,更是医疗行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沈洁强调。

综合管理怎么做?需要找到这“一个半”医生

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只要把血糖控制好,糖尿病就不会带来太大危害。但糖尿病的真正威胁远不止高血糖本身,更在于其可能引发的多种并发症[3],以及常与其他代谢性疾病合并存在的复杂情况[4]。沈洁强调,科学的糖尿病管理应在控糖基础上,构建覆盖并发症防治和合并症管理的全方位健康管理体系。这其中既包括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也包含对常见合并症的综合管理[5]。

柳岚介绍,自体重管理中心成立以来,接诊了大量同时患有糖尿病与肥胖的“糖胖病”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并非单纯存在血糖或肥胖问题,多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其他疾病[6]。糖尿病与肥胖共存,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1],加重了管理难度。”柳岚强调,“糖尿病和肥胖都属于代谢综合征[1],应通过科学评估、合理分型,并遵循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和多学科协作管理,实现长期、系统的‘糖胖共管’。”

万亨博士分享了“糖肝共管”的理念,据他介绍,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会产生“1+1>2”的叠加危害,增加心血管、肾脏等靶器官损害的进程[7]。相关指南共识[7]也推荐通过多学科协作的形式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为此,医院专门设立了糖尿病肝脏病共管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形式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管理,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反复奔波。

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是糖尿病管理的另一核心。沈洁强调,应依托一站式服务体系,将并发症筛查关口前移。为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沈洁认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医生应具备强烈的早筛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患者树立自己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积极配合定期筛查。沈洁将此总结为患者需要“一个半”医生,“一个是他的主治医生,另外半个‘医生’的角色,应该是患者自己。患者应当成为自我管理的主力,主动学习疾病知识,积极配合诊疗,与医疗团队共同应对糖尿病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Z].2002-6-29(2024-12-25修订).

[3] Marc Gregory Yu , Daniel Gordin , Jialin Fu,et al. Protective Factor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Complications in Diabetes[J]. Endocr Rev. 2024 Mar 4;45(2):227-252.

[4] Chiadi E Ndumele, Ian J Neeland, Katherine R Tuttle,et al. A Synopsis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Science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CKM) Syndrom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 2023 Nov 14;148(20):1636-1664.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手册(2022)[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7):717-748.

[6]杨雁,陈颖,张惠杰,等.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9): 959-971. 

[7]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37(7) : 589-598.

[8] 《糖尿病肾脏病早期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编写组.糖尿病肾脏病早期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7):786-800.

[9]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5):496-511.

[10] Dinesh Selvarajah , Debasish Kar , Kamlesh Khunti,et a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strategies for screening and early intervention[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Dec;7(12):938-948.

来源: 推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