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9:不同病理类型和分期的淋巴瘤,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如何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一:病理类型决定基础化疗方案。
观点解读:淋巴瘤分为霍奇金和非霍奇金两大类,每类又含多个亚型。例如,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常用 R-CHOP 方案(含利妥昔单抗),而霍奇金淋巴瘤多用ABVD 方案,针对性用药可提高疗效。
核心观点二:临床分期决定放疗或化疗主次。
观点解读:早期淋巴瘤(Ⅰ-Ⅱ期)病灶局限,可能用化疗加局部放疗;晚期(Ⅲ-Ⅳ期)已扩散至全身,需以化疗为主,必要时联合靶向药物控制癌细胞。
核心观点三:预后评分和基因检测指导治疗强度。
观点解读: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通过年龄、肿瘤指标等评估风险,高风险患者需强化治疗。基因检测发现特定突变(如 MYC/BCL2 异常)时,可能采用靶向药物、CAR-T 疗法等新手段。
核心观点四:结合患者年龄和身体状态调整方案。
观点解读:老年或体弱患者无法承受高强度化疗时,需减少药量或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可优先选择医保覆盖的成熟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五:多学科协作制订并动态优化方案。
观点解读:由肿瘤科、病理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个性化方案。治疗中通过 PET-CT 等检查评估效果,若效果不佳则及时调整策略。
核心观点六:整合多种治疗手段提升疗效。
观点解读:化疗和靶向药物控制全身病灶,放疗精准打击局部肿瘤,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激活自身抗肿瘤能力,必要时手术处理并发症,多管齐下提高治愈率。
问题10: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有哪些常用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方法,它们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和疗效如何?
核心观点一:利妥昔单抗靶向 CD20 联合化疗,提高 B 细胞淋巴瘤生存率。
观点解读:这种药物通过识别 B 细胞表面的 CD20 蛋白标记,引导免疫系统和补体攻击癌细胞,还可直接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尤其与化疗联用时,对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等患者效果显著,大幅提升长期生存机会。
核心观点二:伊布替尼阻断 BTK 蛋白,延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期。
观点解读:伊布替尼通过抑制 BTK 蛋白(控制癌细胞生长的关键信号分子),阻止肿瘤增殖,主要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存率。
核心观点三:奥妥珠单抗强化补体杀伤,专攻难治性惰性 B 细胞淋巴瘤。
观点解读:该药同样靶向 CD20,但能更强激活补体系统(一类免疫蛋白)破坏癌细胞,适用于复发难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滤泡性淋巴瘤等惰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帮助控制病情发展。
核心观点四:CAR-T 疗法改造 T 细胞精准抗癌,需防范副作用风险。
观点解读:通过基因改造让 T 细胞携带识别肿瘤的“导航器”(CAR),可精准清除淋巴瘤细胞,对复发难治患者效果显著,但可能引发高热或神经系统反应,需严密监护。
核心观点五:PD-1 抑制剂解除免疫抑制,高效缓解霍奇金淋巴瘤。
观点解读: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肿瘤对免疫细胞的“刹车”信号(PD-1/PD-L1 通路),重启 T 细胞攻击能力,对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缓解率高,尤其适合复发或难治患者。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