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如何通过综合分析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提高早期诊断率?

核心观点一:重视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及全身症状筛查。

观点解读:若发现身体出现不痛不痒的肿大淋巴结(常见于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尤其伴随持续发热、夜间大量出汗或半年内体重下降超 10%,需高度警惕淋巴瘤。这三类症状被称为“B 症状”,是疾病活跃的重要信号。

核心观点二:全面检查浅表与深部淋巴结及器官。

观点解读:医生会触摸全身浅表淋巴结(如锁骨、腋窝等),观察是否坚硬如橡皮、难以推动。同时通过腹部触诊判断肝脾是否肿大,深部淋巴结则需借助影像检查,避免遗漏隐蔽部位的病变。

核心观点三:血液与炎症指标异常提示疾病线索。

观点解读:验血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异常减少、乳酸脱氢酶(LDH)或 C 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说明体内可能存在肿瘤活跃或炎症反应。这些指标虽不直接确诊,但能帮助锁定高风险人群。

核心观点四:影像精准定位病变范围与程度。

观点解读:CT 能清晰显示全身肿大淋巴结的位置和大小,PET-CT 可判断哪些淋巴结代谢异常活跃(肿瘤细胞代谢旺盛)。怀疑脑部或骨髓受累时,MRI 检查能发现早期微小病灶。

核心观点五:淋巴结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

观点解读:通过手术取出完整淋巴结,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再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特定蛋白标记。就像通过“细胞身份证”精确区分淋巴瘤类型,确保后续治疗有的放矢。

核心观点六:多维度信息整合避免漏诊误诊。

观点解读:医生会将症状、体检异常、验血指标、影像特征与活检结果交叉验证。例如,PET-CT。显示代谢高的淋巴结恰好活检到癌细胞,就能确诊。这种层层筛查机制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


问题8:当临床诊断存在困难时,多学科会诊在淋巴瘤诊断中如何发挥作用,涉及哪些学科的协作?

核心观点一:多学科协作提升诊断准确性及方案合理性。

观点解读:当淋巴瘤诊断困难时,多学科专家共同分析病情,避免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例如,病理科通过显微镜和分子检测确认肿瘤类型,影像科定位病变范围,肿瘤内科和血液科评估治疗方案可行性,综合决策减少误诊风险,提高治疗科学性。

核心观点二:病理与影像学科明确肿瘤类型和分期。

观点解读:病理科负责通过活检组织确定淋巴瘤的具体亚型,影像科用 CT、PETCT等技术扫描全身,判断肿瘤扩散程度和分期。两者结合能精准锁定病灶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结合骨髓涂片和活检等进一步确定骨髓是否受累,指导精准分期。 

核心观点三:血液科与肿瘤内科主导治疗方案制订。

观点解读:血液科医生根据患者整体情况设计化疗或靶向治疗流程,肿瘤内科则结合最新药物进展(如免疫疗法)优化方案。两者协作确保治疗既符合患者体质,又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核心观点四:外科与放疗科解决局部治疗需求。

观点解读:外科负责通过手术获取活检样本或切除局部肿瘤,放疗科针对特定部位设计精准放疗计划。例如,对局限于某一区域的淋巴瘤,放疗可缩小肿瘤并降低复发风险。 

核心观点五:核医学科动态评估疗效及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核医学科通过功能成像(如 PET-CT)监测治疗过程中肿瘤代谢变化,判断药物或放疗是否起效,并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帮助医生及时调整策略。

核心观点六:多学科会诊推动个体化诊疗策略。

观点解读:各学科专家结合患者年龄、体质、肿瘤特征等,讨论制订最适合的治疗组合。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减少高强度化疗,改用靶向药联合放疗,在控制病情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