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5:影像学检查在淋巴瘤筛查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 CT、PET-CT、MRI 等)在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和选择原则是什么?

核心观点一:CT 是淋巴瘤筛查和分期的常用基础检查。

观点解读:CT 能快速发现淋巴结肿大、脾脏增大及胸腹部等部位的病变,适用于初步筛查和病情分期,尤其是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期评估,是临床最常用的基础影像手段。

核心观点二:PET-CT 精准检测肿瘤活性,优先用于基线检查和疗效评估。

观点解读:PET-CT 结合代谢和结构信息,能更准确定位活跃的肿瘤病灶,尤其在治疗后判断是否有癌细胞残留时效果显著,有条件时应优先选择以提升评估准确性。

核心观点三:MRI 是脑、脊髓及骨髓侵犯评估的首选。

观点解读: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脑部、脊髓或骨髓的病变,当怀疑淋巴瘤侵犯这些部位时,应首选 MRI 检查以明确病情。

核心观点四:检查选择需结合症状定位可能受累部位。

观点解读:医生会根据患者症状(如头痛、骨痛等)初步判断可能受影响的部位,针对性选择检查手段,例如,怀疑脑部问题选 MRI,胸腹部问题选 CT 或 PETCT。

核心观点五:患者过敏史、肾功能等影响检查选择。

观点解读:若患者对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可能无法进行 CT 或 MRI 增强扫描,需调整检查方案以确保安全。

核心观点六:优先选择信息全面的检查手段如 PET-CT。

观点解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用 PET-CT 等能同时提供代谢和解剖信息的检查,帮助医生更全面评估肿瘤分期、疗效及预后。


问题6: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有没有新兴的淋巴瘤筛查技术或方法正在研究中,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如何?

核心观点一:液体活检检测 ctDNA 助力早期淋巴瘤筛查。

观点解读:通过抽血分析血液中肿瘤释放的 DNA 片段(ctDNA),无须手术即可发现早期淋巴瘤。这种方法创伤小,可反复检测,未来可能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和治疗效果跟踪,但目前需进一步验证准确性。

核心观点二:新型影像技术提升淋巴瘤病灶识别精度。

观点解读:改进的 PET-CT 检查结合特殊显影剂,能更清楚显示肿瘤位置和范围。AI 技术辅助分析影像,可减少漏诊,帮助医生更准确判断病情,但设备成本和操作专业性要求较高。

核心观点三:AI 影像分析加速淋巴瘤精准诊断。

观点解读:人工智能能快速处理大量影像数据,标记可疑病灶,辅助医生发现肉眼难辨的微小病变。这项技术可缩短诊断时间,降低主观误判,但需更多病例训练算法并进行充分验证后才能广泛应用。

核心观点四:新技术有望提高淋巴瘤早诊率和改善预后。

观点解读:液体活检和智能影像结合,能更早发现肿瘤,及时干预。动态监测ctDNA 变化可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方案。这些技术成熟后或将提高患者生存率,但现阶段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