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3:对于无症状的普通人群,是否有必要进行淋巴瘤筛查?
核心观点一:无症状普通人群无须常规淋巴瘤筛查。
观点解读:淋巴瘤发病率低且早期筛查无法显著降低死亡率,目前不建议健康人做常规检查。没有症状时盲目筛查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反而不利于健康。
核心观点二:现有筛查工具无法精准识别早期淋巴瘤。
观点解读:目前没有像乳腺癌钼靶检查这样的可靠筛查手段,既不能通过简单抽血确诊,也没有影像学检查能准确发现无症状患者的早期病变,强行筛查容易误诊漏诊。
核心观点三:高危人群需由医生评估针对性检查。
观点解读: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有淋巴瘤家族史、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群属于高危群体。这类人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定期找血液科医生做专业检查,例如,特定部位的超声或 CT 扫描。
核心观点四:关注异常症状比常规筛查更重要。
观点解读:如果出现持续低烧、夜间盗汗、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如颈部 / 腋下鼓包)、半年内体重下降超 10% 等症状,无论年龄大小都应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淋巴结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
问题4:肿瘤标志物在淋巴瘤筛查中具有一定作用,如 LDH、β2-微球蛋白等,如何结合这些标志物提高筛查的准确性?
核心观点一:联合多种标志物及影像检查,避免单一指标误差。
观点解读:单独检测 LDH 或 β2- 微球蛋白可能不够准确,比如 LDH 升高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将两者联合分析,并结合 PET-CT 等影像检查观察肿瘤位置和范围,再通过病理活检确认,这样能减少误判,提高诊断可靠性。
核心观点二:动态监测标志物变化,预警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定期复查 LDH 和 β2- 微球蛋白水平,如果发现数值持续上升,可能提示肿瘤在生长或治疗后复发。这种动态观察比单次检测更有价值,尤其对高风险患者,能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三:根据淋巴瘤类型选择标志物组合。
观点解读:不同淋巴瘤对应的标志物不同,例如,β2- 微球蛋白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重要,LDH 则多用于侵袭性淋巴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理分型选择相关指标组合,针对性筛查更高效。
核心观点四:标志物结合临床分期,指导个体化评估。
观点解读:早期和晚期患者的肿瘤负荷不同,标志物参考范围也有差异。例如晚期患者 LDH 升高更明显,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判断结果,避免“一刀切”的评估标准。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