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生活方式对淋巴瘤发病风险有哪些影响?
核心观点一:长期熬夜扰乱生物钟,削弱免疫监控功能。
观点解读:熬夜打乱人体昼夜节律,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异常细胞。同时睡眠不足会引发慢性炎症,这种持续的低度炎症状态可能为肿瘤生长提供有利环境,间接增加淋巴瘤风险。
核心观点二:缺乏运动降低免疫活性,增加代谢紊乱风险。
观点解读:久坐不动会减少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削弱清除癌细胞的能力。运动不足还容易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这些代谢异常会通过激素变化和慢性炎症促进肿瘤发生。
核心观点三:吸烟饮酒及不良饮食损害免疫细胞,诱发慢性炎症。
观点解读:烟草中的致癌物和过量酒精会直接损伤免疫细胞。高脂高糖饮食缺乏抗氧化物质,导致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加剧,长期慢性炎症状态会提升淋巴系统癌变概率。
核心观点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
观点解读:每天固定 23 点前入睡并睡够 7 ~ 8 小时,能帮助褪黑素正常分泌。褪黑素不仅是睡眠激素,还具有抗氧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增强淋巴细胞活性。
核心观点五:适量运动提升免疫细胞活性,降低肿瘤风险。
观点解读:每周 150 分钟快走或 75 分钟跑步,能促进免疫细胞循环。运动时肌肉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这些细胞能精准识别并消灭早期癌变细胞。
核心观点六:综合健康管理(饮食、戒烟、减压)全面降低患病风险。
观点解读: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抗氧化剂,戒烟避免免疫系统受损,通过冥想等缓解压力激素对免疫的抑制。多方面调整形成协同作用,使免疫系统维持最佳抗肿瘤状态。
问题2:目前常用的淋巴瘤筛查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适用人群有何差异?
核心观点一:体格检查简便无创,适合普通人群初步筛查。
观点解读:通过触摸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无须特殊设备,成本低。但早期淋巴瘤可能没有明显肿块,容易漏检,因此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需结合其他检查。
核心观点二:CT 和 PET-CT 评估深部病变,辐射和费用较高。
观点解读:CT 能清晰显示深部淋巴结或器官异常,但有辐射;PET-CT 可同时观察肿瘤代谢活性,帮助判断分期和复发,但价格昂贵。适用于疑似患者或需要精准评估的人群。
核心观点三:超声无辐射,但仅限浅表淋巴结检查。
观点解读:超声通过声波成像,安全便捷,适合检查颈部、腋窝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但对腹腔、胸腔等深部淋巴结效果有限。
核心观点四:血液和骨髓检查辅助筛查,无法单独确诊。
观点解读:血液检查可发现贫血、炎症等间接线索;骨髓穿刺能判断癌细胞是否侵犯骨髓,但属于有创操作,结果需结合病理检查综合判断。
核心观点五: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但有创且需专业操作。
观点解读:通过手术取淋巴结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明确淋巴瘤类型,准确率最高。但因需穿刺或切开取组织,存在出血、感染风险,适用于高度怀疑恶性病变的患者。
核心观点六:筛查需个性化选择,高危人群综合评估。
观点解读:普通人群定期体检关注异常体征即可;有家族史、免疫力低下等高危人群,需结合影像、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多维度排查风险,避免漏诊误诊。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