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张先生突发脑梗塞后左侧肢体活动受限,经过三个月康复训练,走路已基本恢复,但他却像变了个人。曾经爱下棋的他不再出门,家人说话时总是沉默以对,饭量骤减,夜里常常睁着眼睛到天亮。儿子发现他藏起了降压药,有轻生的举动,追问之下才说“活着没意思”。

近日,家人带他来医院检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门诊就诊,经科室主任、唐丽主任医师详细问诊和一系列精神检查后,以精神障碍查因收入科室继续治疗。最终被诊断脑卒中后抑郁。

一、脑卒中后抑郁:不可忽视的“隐形并发症”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血管病常见的情感障碍,指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的抑郁症状群,并非单纯的“心情不好”。

PSD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延缓神经功能康复,使肢体功能恢复速度下降,同时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原发性抑郁症相比,PSD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

1.躯体化症状突出:常表现为躯体疼痛、乏力、睡眠障碍等,易被误认为是脑卒中后遗症。

2.焦虑与抑郁并存:出现坐立不安、莫名恐惧等表现。

3.认知功能受损明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二、脑卒中导致抑郁的原因

1.脑结构损伤的直接影响

①前额叶皮层受损:背外侧前额叶负责情绪调节和执行功能,脑卒中导致该区域缺血时,会出现目标导向行为减少、情绪淡漠等症状。

②边缘系统受累:海马、杏仁核等边缘结构与情绪加工密切相关,脑血管病变导致的海马萎缩会降低神经可塑性,影响情绪记忆的正常加工。

③神经环路断裂:前额叶-边缘系统-脑干的神经环路在脑卒中后完整性被破坏,导致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情绪调节通路功能异常。

2.神经内分泌紊乱的间接作用

①HPA轴过度激活:脑卒中作为强烈应激事件,会促使下丘脑分泌CRH增加,导致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加重抑郁症状。

②神经营养因子(BDNF)减少:BDNF在脑卒中后表达下降,影响神经元修复和突触再生,而BDNF水平降低与抑郁情绪强度呈正相关。

3.社会心理因素的叠加效应

①角色转变适应不良:从健康人到患者的角色转换,易产生自我价值感丧失。

②康复预期偏差:对康复进程的不合理期待,会强化无助感和绝望感。

③社会支持不足:家庭照护者的过度保护或忽视。

三、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策略

1.药物治疗

①SSRI类抗抑郁药(如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安全性高,对认知功能影响小。

②对难治性病例,可联用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需监测锥体外系副作用。

③补充Omega-3脂肪酸、维生素D等,可通过改善神经可塑性缓解抑郁。

2.心理治疗

①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纠正患者负性认知,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

②问题解决疗法(PST):适合合并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

③家庭治疗:改善照护者与患者的互动模式,构建支持性家庭环境。

3.康复治疗

①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②运动康复: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太极、步行)。

③作业治疗:通过参与有意义的日常活动(如烹饪、园艺),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建生活价值。

脑卒中不仅损伤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更会悄然改变人的心理状态。但若能早期识别,及时采取药物、心理、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干预,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更能为神经功能恢复扫清障碍,让患者真正实现全面的康复。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 孙淑梅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