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牙跑完五公里,上气不接下气;跟着健身博主跳操,第二天浑身酸痛、寸步难行……运动时喘不上气的窒息感,运动后乳酸堆积的酸痛感,是不是你运动时经常遇到的?其实你可能真的锻炼错了……
运动真的不必这么“遭罪”。有研究发现,相比起让人望而生畏的高强度运动,“温柔型”运动反而更能精准燃烧脂肪、提升心肺——它就是:二区运动。一种不累人、不酸痛,还能悄悄帮你变健康、轻松的“友好型”运动,今天必须安利给你!
什么是二区运动?
一种“友好型”运动
快走、超慢跑、爬坡走、轻松骑行、游泳……这些你熟悉的运动方式,其实都属于“二区运动”。
之所以叫“二区”,是因为有氧强度从低到高一般分为五个区间,二区是指第二个区间的强度——运动强度适中,身体体感舒适。
二区运动本质上是一种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其最大特点是:乳酸盐代谢平衡、不会导致明显乳酸堆积。也就是说,运动完第二天你不会浑身酸痛,运动过程中也能比较自如地呼吸,还能勉强说话(只是稍微有点喘)。
🟢心率:最大心率的约 60%~70%
🟢体感:轻松、略感吃力、不会痛苦
🟢说话:能说完整句子,只是有点喘
🟢呼吸:可以只用鼻子呼吸(如果必须张嘴喘,说明强度高了)[1]
最大心率怎么算?一个简单的粗略估算公式:“220-年龄”。如一位 50 岁的人,其最大心率为 220- 50 = 170 次/分钟,那么他的二区心率大约是 100~120 次/分钟。建议运动时可以佩戴运动手表/心率带,方便监测更准确。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告别无效运动!
为什么你一定要试试
二区运动?
很多人疯狂运动,但减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二区运动恰恰打破了“运动减脂痛苦”的刻板认知实。
1
燃脂效果真的是强
当运动强度太高时,身体会优先调用糖原供能,脂肪分解反而被抑制;而在二区运动对应的中低强度区间,身体会优先主动切换到“脂肪供能模式”,让脂肪成为主要能量来源。有研究发现,脂肪分解效率最高的心率区间约为最大心率的 55%~75% 左右,而二区运动的心率恰好大多落在这个“黄金燃脂区”内。[2]
2
不累人且容易坚持
不必大汗淋漓、喘不过气,二区运动保持在“稍微用力但不痛苦”的状态。没有乳酸堆积的酸痛,不用咬牙硬扛着完成,运动后甚至会觉得身体轻盈舒畅。哪怕是不爱动的“懒人”,也能轻松坚持每天运动 15~30 分钟。
3
改善代谢易瘦体质
二区运动的好处还远不止减脂这么简单,它能够帮我们改善身体代谢,从根上解决易发胖的问题。长期坚持二区运动,可以增加肌肉里的线粒体数量,同时丰富毛细血管网络。双管齐下,身体烧糖燃脂的速度显著增加。另外,还能改善血糖、血脂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代谢性疾病风险。[3]
4
运动温和不易受伤
高强度运动相对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而快走、游泳、休闲骑行这类二区运动就温和多了,对关节压力小、动作简单易控,不需要器械,安全又方便。
日常增加二区运动,
记住这三点
1
优先挑日常能接触的运动
二区运动的核心是“舒适发力”,选对适合自己场景的方式,坚持起来更轻松:
✅日常通勤型:如果上班路程在 5 公里内,试试快走或轻松骑行,速度以“能和同行人正常聊天”为准,既不耽误时间,又能悄悄燃脂。
✅放松娱乐型:可以试试在小区或附近公园慢跑,或者选条风景好的路慢慢骑行,边骑边赏景,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感受“公园 20 分钟效应”,愉悦心情。
✅进阶舒适型:有条件的话,游泳和椭圆机是绝佳选择。游泳对关节零冲击,椭圆机可调节阻力,两者都能轻松维持“能说话不喘气”的状态。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
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
刚开始运动时,可以每天晚饭后快走 20 分钟,身体适应之后,可以逐步加长运动时间,比如每天快走 30~40 分钟,也可以由快走转变为超慢跑,不用每天严格卡点,有时间就动一动,感觉到呼吸微微有点急促的状态即可。
3
不同类运动简单搭配组合
二区运动可以和其他轻量运动搭配,既避免单调,又能强化效果:
✅二区运动+适当拉伸:每次二区运动后,花 5 分钟做基础拉伸(重点拉小腿、大腿、肩背),比如弓步压腿、肩部绕环,能进一步减少肌肉紧张,让身体更舒展。
✅二区运动+日常活动:不用把运动和生活割开,比如快走 30 分钟回家后,做 10 分钟家务(擦地、整理房间),只要保持呼吸平稳,这些日常活动也能算作“隐性运动”,叠加起来效果更明显。
✅二区运动+力量训练:每周挑1~2天,配合二区运动加 5 分钟轻力量训练(比如深蹲、居家哑铃练习等)。轻度的力量训练可以帮助激活肌肉,让燃脂效率更高。注意力量训练时也要控制强度,避免发力过猛导致酸痛。
参考文献
[1]Sitko S, Artetxe X, Bonnevie-Svendsen M, Galán-Rioja MÁ, Gallo G, Grappe F, Leo P, Mateo M, Mujika I, Sanders D, Seiler S, Zabala M, Valenzuela PL, Viribay A. What Is "Zone 2 Training" Experts' Viewpoint on Definition, Training Methods, and Expected Adaptations. 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 2025 Feb 26:1-4.
[2]Brun J-F, Myzia J, Varlet-Marie E, Raynaud de Mauverger E, Mercier J. Beyond the Calorie Paradigm: Taking into Account in Practice the Balance of Fat and Carbohydrate Oxidation during Exercise? Nutrients. 2022; 14(8):1605.
[3]2025-09-04丁香医生《不累还能暴击脂肪,这种运动不知道就亏大了!》
策划制作
来源丨健康时报
审核丨纪刚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