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稻前期病虫发生情况

2025年广西晚稻前期主要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较上年同期偏重,发生面积约29万公顷次。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其中,稻飞虱主要在桂南、桂东北局部稻区发生;稻纵卷叶螟在桂西北、桂南局部稻区发生相对较重;二化螟在桂西北、桂中南局部稻区发生相对较重。

二、晚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

综合分析晚稻前期病虫害发生情况、农情特点和气候等因素,预计晚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

1.稻飞虱。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2万公顷次,全区普遍发生,重发区在桂东北、桂西南、桂南的局部稻区。

2.稻纵卷叶螟。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7万公顷次,全区普遍发生,重发区在桂中、桂东南、沿海局部稻区。

3.二化螟。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6万公顷次,桂东北、桂西、桂中局部稻区发生相对较重。

4.水稻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2万公顷,全区普遍发生,重发区在桂东北、桂西南、桂南局部稻区。

5.稻瘟病。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万公顷次,历史病区及种植感病品种较多的稻区偏重流行的几率较大。

此外,稻曲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橙叶病、胡麻叶斑病、三化螟、大螟、台湾稻螟、水稻跗线螨、稻粉虱、稻椿象、稻蓟马、粘虫、稻瘿蚊和鼠害等有害生物在局部稻区也将有不同程度发生。

作者 | 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

来源: 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