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宣化区系列活动持续升温。宣化区科协积极整合社会科普资源,联合宣化四中、熊虫科技馆,为该校学生打造了一场以“人类掌控电的奥秘”为核心的科学实验秀。活动通过拆解“发明电、储存电、控制电”三大科学难题,结合莱顿瓶、伏打电堆、三极管等里程碑式发明的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深刻理解“解决一个问题,开启一个新世界”的科普内涵。

活动开场,熊虫科技馆的科普老师手持复刻的莱顿瓶,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现场,老师通过模拟当年科学家的实验,展示莱顿瓶如何储存静电——当电极接触瓶身产生火花时,台下学生纷纷发出惊叹,直观理解了“电能被储存”的最初突破。



随后,伏打电堆的演示让“电的流动”变得可感可知。科普老师用锌片、铜片和电解质溶液搭建简易伏打电堆,连接小灯泡后,灯光瞬间亮起。生动诠释其解决“电不能持续流动”的核心价值——让电从“一次性静电”变为“持续电流”,为后续电器发明奠基,引发学生主动提问“这就是最早的电池吗”,互动氛围浓厚。



最令人期待的是三极管的互动环节。科普老师通过电路演示,展示三极管如何放大电流、控制电路通断,还现场连接简易收音机,让学生听着由三极管“驾驭”的电波声音,理解“控制电” 如何为信息时代铺路。“原来我们用的手机、电脑,都离不开三极管的原理!” 学生们恍然大悟,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瞬间清晰。



实验间隙,老师进一步梳理“电的探索史”逻辑:莱顿瓶解决“储存”、伏打电堆突破“流动”、三极管实现“控制”,每一次突破都催生技术革命——从电报、电灯到互联网。同时结合科学家故事强调“科学探索非一蹴而就”,举例莱顿瓶曾遭质疑、伏打电堆最初仅能点亮小灯泡,却最终改变世界,引导学生领悟 “坚持探索、敢于尝试”的科学精神,不少学生当场在笔记本记录相关关键词。



近年来,宣化区科协始终以“让科学知识贴近青少年”为目标,主动对接专业科普机构,将“电的探索”这类硬核主题转化为学生易懂、可参与的实验秀。此次“电的进化史”实验秀是全国科普月“聚焦科技发展,培育探索精神”的生动实践,让青少年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树立探索志向,为全国科普月注入更多青春活力。

来源: 科普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