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鼓励式教育”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共识。父母们希望用赞美为孩子筑起自信的基石,用无微不至的呵护为他们遮挡风雨。然而,当这份爱失去分寸,演变为无原则的娇宠和脱离实际的盲目夸赞时,它可能悄然在孩子心中建造一座危险的“人造天堂”,最终导致其思维与现实脱节,甚至出现妄想、敌对、偏执、自恋等严重精神病性问题。

脆弱的“王座”:当自我认知脱离现实坐标

每个孩子都需要在现实反馈中构建健康的自我认知。这就像一个坐标轴,纵轴是“自我评价”,横轴是“真实能力与外部评价”。健康的成长轨迹是两条线基本吻合,同步上升。

然而,过度夸赞会强行拔高“自我评价”的纵轴。当孩子无论表现如何,听到的都是“你是最棒的!”“你真是个天才!”,他们会逐渐内化一个虚高的自我形象——一个无需努力即可成功的“小王子”或“小公主”。这座建立在沙土上的自信城堡,异常脆弱。一旦进入学校或社会,他们发现自己并非焦点,规则不会为自己让步,努力并不总能换来成功时,强烈的认知失调便会产生。为了维护那个被夸赞塑造出的虚假自我,他们可能选择拒绝承认现实,沉浸在“别人都在嫉妒我”“是规则有问题”的妄想中,用扭曲的逻辑来弥补现实与自我认知的巨大鸿沟。

临床心理学中,这被称为“自恋脆弱性”。拥有脆弱自恋人格的个体,其自尊心像膨胀的气球,一刺即破。他们无法承受任何批评和失败,可能因一次普通的考试失利或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言,就陷入极端的愤怒或抑郁。长期处于这种心理冲突中,是诱发焦虑、抑郁乃至更严重精神障碍的温床。


被剥夺的“免疫力”:当娇宠扼杀应对挫折的能力

如果说过度夸赞扭曲了孩子的“心理地图”,那么过分娇宠则直接剥夺了他们应对现实地形的“免疫系统”。

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一株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经历风雨,才能根系深扎。事事包办、有求必应的娇宠,等于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无菌温室。他们失去了体验挫折、处理冲突、忍受焦虑的机会。他们没有学会如何等待,如何妥协,如何从失败中站起。

当这株从未经历过风雨的植物突然被抛到真实世界的旷野中,哪怕是一次小组合作中的意见不合,一次比赛中的落选,都可能成为其无法承受的“灾难性事件”。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应对机制(即“心理免疫力”),他们可能采取极端、脱离现实的方式来逃避痛苦,甚至出现程度不同的妄想、偏执、敌对等精神病性症状,导致人格和行为特征明显偏离正常,成年后可形成终生人格障碍,给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关系妄想: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的恶意迫害,“老师故意刁难我”“同学合起伙来孤立我”。

夸大妄想:在现实中受挫后,更深地退回到幻想世界,坚信自己拥有非凡的才能或身份,只是暂时不被理解。

偏执性人格障碍:具有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倾向,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窄、好嫉妒等,将周围与外界事物解释为“阴谋”等非现实性优势观念,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自恋性人格障碍:以夸大自我、缺乏共情能力、过度需要他人赞美为特征,常伴随人际关系紧张、情感不稳定等问题。这类人群往往对自身重要性有扭曲认知,难以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攻击性(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长期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意强、缺乏同理心、攻击冲动为特征,核心表现包括频繁争吵、暴力倾向、难以控制愤怒等。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其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社会适应不良等。


从“人造天堂”到真实世界:家长如何把握爱的尺度?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绝非提倡打击式教育。真诚的、基于具体事实的鼓励(如“你这次解题方法很有创意”),和充满安全感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种无条件、无底线、脱离实际的“糖衣炮弹”。

1.  赞美努力与过程,而非空泛的天赋。将“你真聪明”改为“我看到了你为这次考试付出的努力”,让孩子明白价值在于行动和坚持,而非一个固定的标签。

2.  允许并陪伴孩子体验挫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第一时间冲上去扫清一切障碍。给予情感支持,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3.  建立清晰的规则与界限。让孩子明白世界不是围绕他一个人转的,需要遵守社会规则和家庭规范。这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现实检验”训练。

4.  做一面真实的“镜子”,而非“美颜相机”。给予孩子客观中肯的反馈。当孩子犯错时,温和而坚定地指出问题,并教导他们如何承担责任和改进。

爱是教育的底色,但理智是勾勒轮廓的笔。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无瑕的虚幻天堂,而是陪伴他们,装备他们,让他们有勇气和能力去探索、甚至去拥抱这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的每一面。当我们收起过度的保护伞,停止盲目的夸赞,让孩子双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上,他们的心灵才能获得真正强大、健康的力量,从而在现实世界中,步履从容,行稳致远。

(来源: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插图选自网络,侵删)

来源: 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