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首个“全国科普月”来临之际,在佛山市科协和禅城区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佛山市科技人才协会和佛山市同济小学,联合举办了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佛山市“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暨“同济科普讲堂”(第十一期)。活动特邀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团队的杰出带头人,同济小学科技教育资深教师张秀香,开展题为《科技创新大赛的项目选题与参赛技巧》的专题讲座。旨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大赛与科学体验活动。
导师启迪,点亮科学梦想
张秀香老师作为多年从事科技教育的一线教师,曾指导多项作品在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获得“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讲堂中,她详细讲解了科技创新大赛的基本概况、选题方法、查新技巧、报告撰写与参赛准备等内容,为在场学生、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提供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参赛指引”。
选题:从“问题”,到“解题”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张老师通过多个真实案例,生动展示了优秀项目如何从日常生活、学习体验中萌芽。例如,“可调节瓜果切片器”源于对父亲切黄瓜厚薄不一的观察;“免提省力茶壶支架”解决了沏茶时烫手不便的问题;“可单手拔出的电源插头”则关注了电器使用的安全与便利。
张老师建议同学们从“可持续发展、无障碍、安全、健康与福祉、便利性”五大方向入手,寻找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题。比如设计可降解环保笔记本、语音控制智能家居系统、防滑鞋套、智能提醒水杯、自动调节书桌等,都是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优秀选题。
查新:尊重原创,勇于创新
确定选题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查新”以避免重复、明确创新点?张老师推荐使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专利检索系统等工具,全面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她特别提醒,查新报告不仅是参赛的必备材料,更是研究过程中厘清思路、找准方向的关键步骤。
张老师一直强调,创新项目的选题,必须符合“三自”原则——自己选题、自己设计与研究、自己制作与撰写,以及“三性”要求——创新性、科学性与实用性。
在研究报告撰写方面,张老师从题目拟定、结构安排、内容组织、数据呈现等多个角度给出具体建议。她强调,科学研究类项目应包含背景、内容、方法、过程、结果、讨论等部分;工程类项目则需明确需求、设计、制作、测试等环节。同时,“研究日志”的日常记录同样重要,它是项目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体现,也是评审现场的重要佐证材料。
参赛:充分准备,勇敢挑战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竞赛之一,由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共同主办。大赛分为全国、省、地市三级评审,涵盖科学研究类与工程技术类两大方向,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环境与宇宙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多个细分领域。
张老师说道,参与科技创新大赛不仅是展示成果的平台,更是锻炼科学思维、提升综合能力的过程。
针对参赛准备,张老师详细列举了需提交的材料清单,包括申报书、查新报告、项目研究报告(2000–10000字)、附件资料、相关证明材料等,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申报书的规范填写与材料的独立装订。
她还介绍了多条参赛途径,如全国/省级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广东省少儿发明奖、宋庆龄发明奖、全球发明大会等,鼓励同学们根据项目类型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的比赛,积累经验、拓展视野。
科技赋能成长,创新赢得未来
课堂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不少学生表示,通过本次讲座,不仅对科技创新大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更坚定了自己参与科技实践的信心。
“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观察、敢于尝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者。”一位同学在活动中分享道。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期待更多青少年在科技导师的引领下,勇敢追寻科学梦想,在创新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成长为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建设者与科技英才!
佛山科普月,有更多惊喜
2025年佛山市“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仍在继续,佛山市科技人才协会还将联合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推出“佛山特色科普卡服务”,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同学们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实验室开放日、科普基地研学等活动,累计集卡3款以上,将获得科普奖品。协会希望值此活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教育走进课堂、融入生活。
来源: 佛山市科技人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