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蝌蚪五线谱
喝奶茶要选“生椰乳”,囤饮料先抢“生可乐”,连买面包都得挑“生吐司”,不知从何时起,食品界刮起了“生”字风。明明原料没差多少,加个“生”字价格就能翻番,可货架上的“生”系食品还是被抢着买。这届消费者为啥愿意为一个字买单?“生”字辈食品的溢价密码,其实藏在工艺和营销里。
图源:pexels
先聊聊“生”字的点金术有多神奇。普通椰乳做的奶茶18元一杯,换成“生椰乳”直接飙到28元;超市里5元一大瓶的可乐,“生可乐”售价能突破10元;就连一块吐司,加了“生”字也能从8元涨到15元。更有意思的是,从生啤酒、生咖啡到生巧克力,只要沾了“生”字,总能吸引一群人尝鲜,哪怕价格比普通款贵30%-50%,销量依旧不愁。
但你知道吗?这么多“生”系食品里,只有生啤酒有国家标准认证。根据《GB/T4927-2008 啤酒》规定,生啤酒指的是不经巴氏杀菌或瞬时高温灭菌,采用其他物理方法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简单说,就是通过物理方法除菌,在无菌条件下灌装,保留了啤酒里的活性物质,口感更清爽鲜活,同时贮运保鲜条件也更苛刻,这也是它比熟啤贵的底气。
而我们常喝的生椰乳、生可乐,爱吃的生吐司、生巧,其实都没有统一的“生”字标准。它们的“生”,更多指的是特有的工艺:生椰乳用低温冷榨锁鲜,避免高温破坏椰香;生可乐采用低温慢萃工艺,让气泡更绵密;生吐司是不添加鸡蛋,添加大量的淡奶油、黄油以及蜂蜜等作为原料,吃起来柔软湿润。本质上,这些“生”系食品都是通过特有的加工工艺保留风味和营养,同时贮藏期成本较高,但并非真的没加工。
图源:pexels
既然不是什么黑科技,为啥“生”系食品能卖这么贵?核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成本更高,另一个是营销更准。
从成本来看,“生”系食品的产生采用更贵的设备或更复杂的工艺以及更严苛的物流,达到极致新鲜的口感和天然纯净的风味。比如,生椰乳冷榨设备比普通榨取设备贵好几倍,榨完还得用冷链运输,储存时全程要保持0-4℃,不然很容易变质;生可乐的低温慢萃工艺耗时更长,生产效率比普通可乐低,自然要分摊更多成本。
更关键的是营销层面,“生”字精准戳中了当代人对于健康的需求。现在大家买食品,追求新鲜、天然、少添加,“生”字恰好给满足没经过高温破坏、保留更多营养的价值。比如生椰乳强调0高温、0添加,生可乐主打更纯粹的口感,这些卖点都踩中了消费者对健康、高品质的追求。加上网红博主测评、社交平台种草,“生”系食品慢慢成了精致生活的象征,哪怕贵点,也有人愿意为这份仪式感买单。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没必要盲目为“生”字买单。买之前可以先想两个问题:一是“生”的工艺是否真的有营养价值?比如生啤酒的低温工艺确实能提升口感,值得尝试,但生可乐的价值是否值得跟风抢购,有待商榷。二是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生”的特性?要明确我们核心追求,如果买生椰乳是为了做奶茶,普通椰乳其实也能满足需求,如果只是想喝可乐,普通款的性价比显然更高。
说到底,“生”系食品不是智商税,但也不是必买品。它们的溢价里,既有真实的成本增加,也有营销营造的附加值。理性消费的关键,是看清“生”字背后的实际价值,而不是被新鲜感和噱头牵着走。
审核专家:张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普中心主任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