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本应是惬意至极,但对不少人来说,这个季节意味着鼻塞、流涕、打喷嚏的“苦难季”。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个人里,就有1-2人中招花粉过敏。北京现已入秋,了解秋季致敏植物花粉的特点,有助于易敏人群平稳度过秋天。
秋天哪些植物最易引发过敏
秋季空气中飘浮的花粉种类与春季有明显差异,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看似普通,却藏着让过敏体质人群“闻风丧胆”的致敏原。
蒿属植物是北方地区秋季花粉的“头号杀手”,如艾蒿、黄花蒿等,每年8-9月进入盛花期,大多生长在荒地、田边。在北京、河北等地,蒿属花粉占秋季花粉总量的60%以上,其花粉颗粒直径仅20-30微米,可轻松穿透鼻腔黏膜引发免疫反应。
豚草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其花粉的致敏性堪称“花粉界的辣椒”。每年8-9月,每株豚草能产生上亿粒花粉,且含有的豚草素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它不仅会引发呼吸道症状,还可能导致皮肤红肿瘙痒。
藜科植物如灰菜、藜麦等的适应力极强,从城市绿化带到乡村田野都能生长,其花粉在8-10月持续飘散,与蒿属花粉形成“过敏双重打击”。临床数据显示,对藜科花粉过敏的患者,往往也会对蒿属花粉敏感,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交叉过敏”现象。此外,秋季常见的杂草如葎草(俗称拉拉秧)、苍耳等的花粉同样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总体来看,秋季致敏植物的花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体积小、重量轻,可随风飘散至数十公里外。也就是说,即便人们身处城市中心,也可能受到郊区花粉的影响。
免疫系统为何会“草木皆兵”
花粉过敏看似是鼻子和眼睛的问题,实则是免疫系统“防卫过当”。要理解这个过程,可以把身体看作一座城堡,免疫系统是守城的军队,而花粉是误入城堡的“无害游客”。
当花粉第一次进入鼻腔时,免疫系统会将其标记为“可疑入侵者”,并启动防御机制,产生专门对抗花粉的抗体(主要是IgE)。这些抗体就像“警报器”,会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时刻监视花粉的动向。这个阶段人体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医学上称为“致敏期”。
当花粉再次入侵人体时,会触发剧烈的免疫反应:抗体识别花粉后,会命令肥大细胞释放大量化学物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组胺。组胺就像“信号弹”,会让血管扩张、黏膜水肿,导致鼻子发痒、流鼻涕;刺激鼻腔神经引发打喷嚏;作用于眼睛则造成结膜充血、流泪发痒;皮肤可能出现瘙痒、水肿或红色的皮疹。这就是为什么过敏发作时,鼻子、眼睛、皮肤会同时出现症状。严重情况下,花粉颗粒还可能进入下呼吸道,引发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导致哮喘发作,出现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研究发现,长期反复的过敏反应会损伤呼吸道黏膜,使气道敏感性增加,从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的风险高达30%。
值得注意的是,过敏体质具有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过敏,孩子过敏的概率约为30%;若父母均有过敏史,孩子过敏概率可升至50%。但遗传并非唯一因素,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等也是重要诱因。
治疗过敏都有什么招儿
面对花粉过敏,科学治疗需要“分层应对”,既要快速缓解急性期症状,也要通过长期管理降低复发频率。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药物”应对急性发作
抗组胺药 这种药是应对花粉过敏的“一线武器”,能有效阻断组胺的作用。相比传统药物,新一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的嗜睡副作用明显减少,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就能持续控制症状。在过敏症状出现前1-2周开始服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过敏发作。
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 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均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主力军”。它能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减轻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使用时需注意正确方法:头部稍前倾,将喷头对准鼻腔外侧壁(避免直接喷向鼻中隔),每天1-2次,坚持使用2周以上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很多人担心激素有副作用,其实鼻用激素剂量仅为口服制剂的1/100,只要规范使用,安全性较高。
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制剂 对于合并哮喘的过敏患者,还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制剂。在花粉浓度高峰期,提前用药能有效预防哮喘发作。需要注意的是,当出现严重哮喘症状时,应立即使用急救吸入器(如沙丁胺醇)并就医。
中医中药 中药在花粉过敏治疗中有独特优势。苍耳子、辛夷等中药有通窍抗过敏之效,针灸、穴位贴敷等疗法也能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过敏症状。但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患者不可自行用药,更不能使用偏方。
规范“免疫”可治本
免疫治疗是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花粉的接触剂量,让免疫系统“脱敏”,来达到治愈的目的。这种疗法通常需要3-5年,分为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两种方式。研究显示,完成规范免疫治疗后,80%的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甚至达到长期缓解。但免疫治疗并非人人适合,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致敏原后方能进行。
4种行为可能加重病情
在防治花粉过敏的过程中,一些错误做法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加重病情。
“过敏不必治扛过去就行”
长期花粉过敏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鼻息肉、鼻窦炎,甚至引发哮喘。儿童时期的过敏若未控制,还可能影响颌面部发育,导致腺样体面容。
“症状缓解就不用吃药了”
很多患者等症状缓解后就立即停药,这样做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正确的做法是:在花粉季来临前2周开始用药,持续到花粉季结束后1-2周,以有效控制炎症,减少复发。
“戴普通口罩也可以”
普通医用口罩对花粉的阻挡效果有限,过敏反应严重的人在花粉期需要使用专用口罩(如N95、KN95),其紧密的贴合性和高效过滤能力能有效阻挡微小的花粉颗粒。
“试试偏方有奇效”
寻求偏方而放弃规范治疗更不可取。民间流传的“脱敏疗法”(如直接接触花粉)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而某些草药偏方可能含有未知成分,存在安全风险。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医学治疗固然重要,但若在生活中做好防护,是能显著减少过敏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的。比如,根据每天的花粉浓度预报来安排相对安全的外出时间;外出时做好防护,佩戴N95或防花粉专用口罩以及防风镜,减少与花粉的接触;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HEPA滤网)来过滤空气中残留的花粉颗粒等。
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