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偏瘫,作为一种在老年人群体中并不罕见的病症,正悄然威胁着无数老人的生活质量。据相关医学研究数据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100人里就约有2-3人遭受偏瘫的困扰,而这一比例在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更是显著上升。

偏瘫,简单来说,就是身体一侧肢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常伴有肌肉力量减弱、协调性变差等问题。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是偏瘫最直观的危害。曾经能轻松完成穿衣、洗漱、吃饭等日常活动的老人,患病后可能变得举步维艰。这不仅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也给家人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偏瘫还会导致老年人社交活动受限。原本热衷于参加社区活动、与老友相聚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不得不减少外出,逐渐与外界脱节。社交圈子的缩小,让老人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据统计,约30%-40%的偏瘫老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负面情绪又反过来影响身体的康复进程,形成恶性循环。

偏瘫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同样不容忽视。长期卧床或活动量大幅减少,使得老人的肌肉逐渐萎缩,骨骼密度降低,增加了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此外,偏瘫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这些并发症不仅治疗难度大,还可能危及老人的生命。


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

一、早期:按摩与被动训练

在偏瘫后的早期,患者肢体往往完全不能活动,此时按摩与被动训练成为康复的关键第一步。专业的医生或护理员会运用多种按摩手法,为老人进行局部肢体和肌肉的按摩。点穴手法,用手指或点穴棒精准地对特定穴位,如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进行点按,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醒脑开窍、通经活络的效果,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牵拉手法也必不可少,由于长时间偏瘫,老人的关节容易出现僵硬、挛缩甚至粘连的情况,牵拉手法可以帮助关节恢复自如活动,预防关节畸形。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肌肉萎缩也是常见问题,弹拨手法能促进肌肉血液循环,帮助肌肉恢复力量。

在进行按摩时,护理员要格外注意力度和手法的轻重。力度过轻,无法达到刺激肌肉和神经的效果;力度过重,则可能给老人带来疼痛和不适,甚至造成肌肉拉伤。所以,专业的护理员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耐受程度,恰到好处地调整按摩力度。在按摩过程中,护理员还会与老人亲切交流,询问他们的感受,让老人放松身心,更好地配合训练。

除了按摩,借助被动康复工具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训练也十分重要。一些医院和康复机构配备了先进的被动康复设备,如电动关节训练器,可以模拟人体关节的运动,帮助患者进行上肢和下肢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这些设备能够精确控制运动的幅度、速度和力度,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训练。

二、中期:主动训练助力自理能力提升

手脚不灵活的患者可以从一些简单的精细动作训练入手,梳头、穿衣、系纽扣、写字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能极大地锻炼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教偏瘫老人学习用患侧手梳头时,先让老人将梳子放在桌上,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握住梳子,然后慢慢抬起手臂,从额头向后梳理头发。一开始,老人可能只能完成几个动作,而且动作缓慢、不连贯,但随着不断练习,手部的灵活性会逐渐提高。穿衣训练也是如此,先从穿宽松、容易穿脱的衣物开始,让老人自己尝试将患侧手伸进袖子,再用健侧手协助整理。每次训练时,家人或护理员要在旁边耐心指导和鼓励,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老人的自信心。

在进行主动训练时,还可以结合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提高老人的训练积极性。准备一些不同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积木,让老人用患侧手进行搭积木的游戏。这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还能刺激大脑的认知功能。通过这些主动训练,患者的自理能力会逐步提升,为回归正常生活迈出重要的一步。

三、后期:进阶训练迈向生活正常化

平衡训练:平衡能力是偏瘫患者恢复行走和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坐起站立前准备训练时,患者先坐在床边,双脚着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然后,慢慢将身体重心向患侧移动,感受患侧下肢的负重,每次保持1-2分钟,重复10-15次。这个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增强患侧下肢的力量和控制能力。

站立训练时,患者在家人或护理员的搀扶下,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先尝试保持站立姿势3-5分钟,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在站立过程中,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前后左右移动重心,轻轻抬起脚跟再放下,以锻炼平衡感。当患者能够较为稳定地站立后,可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练习,先从单脚站立3-5秒开始,随着能力的提升,逐渐延长站立时间。还可以使用平衡板进行训练,患者站在平衡板上,通过调整身体姿势来保持平衡板的稳定,每次训练10-15分钟。

行走训练:行走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患者先在床边进行原地踏步训练,抬起患侧下肢时,尽量保持膝关节伸直,脚尖勾起,每次踏步30-50次。当患者能够较为轻松地原地踏步后,可借助拐杖进行行走训练。选择合适高度的拐杖,让患者将拐杖放在健侧,先迈出患侧下肢,同时将拐杖向前移动,然后再迈出健侧下肢,步伐要平稳,速度不宜过快。行走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向患侧倾斜。刚开始行走时,每次行走的距离不宜过长,可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时间。随着患者行走能力的提高,逐渐减少对拐杖的依赖,尝试独立行走。在独立行走训练时,可在平坦、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如室内走廊,旁边要有家人或护理员陪同,以防摔倒。

上下楼梯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患者的下肢力量和协调性,对恢复肢体功能有着重要作用。训练时,患者先站在楼梯前,双手握住楼梯扶手,用健侧脚先踏上一级台阶,然后将患侧脚跟上,与健侧脚平齐,感受患侧下肢的发力。下楼梯时,先将患侧脚向下迈一级台阶,然后健侧脚再跟上。在上下楼梯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眼睛看向前方,不要低头看脚。每次训练可上下楼梯3-5层,每天进行2-3次。需要注意的是,上下楼梯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训练时一定要有家人或护理员在旁边保护,避免发生意外。

言语训练:对于有言语障碍的偏瘫老人,言语训练至关重要。先从简单的发音练习开始,让老人跟着护理员或家人重复发出“啊、哦、咦”等单音节,每个音节重复10-20次。逐渐增加难度,练习双音节、词语和短句。教老人说“爸爸、妈妈、吃饭”等常用词语和短句时,要放慢语速,让老人看清口型,模仿发音。还可以进行对话训练,家人或护理员与老人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鼓励老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即使表达不清晰,也不要急于打断,要耐心倾听,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长期坚持言语训练,许多老人的言语功能能够得到明显改善,重新恢复与他人正常交流的能力。

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障碍是偏瘫老人常见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老人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可通过吞咽动作练习帮助老人恢复吞咽功能。让老人先做空吞咽动作,即不进食任何东西,直接进行吞咽,每次吞咽3-5次,然后休息片刻,重复进行10-15组。还可以进行冷刺激训练,用冰过的蘸有柠檬水的棉签轻轻刺激老人的软腭、舌根和咽后壁,引发吞咽反射,每次刺激3-5下,每天进行3-4次。在进行吞咽训练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食物的温度要适中,避免过热或过冷,防止烫伤或刺激咽喉。


▏偏瘫老人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一、生活环境与护理要点

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床铺的选择和布置至关重要。要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过硬的床垫会让老人感到不适,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过软的床垫则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影响老人的睡眠质量。可使用防压疮的充气床垫,这种床垫能根据老人的身体重量和姿势自动调整压力分布,有效预防压疮。床铺要保持洁净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被罩,每周至少1次,如有污渍应及时更换。

个人卫生:偏瘫老人由于行动不便,个人卫生护理需要家人和护理员格外细心。至少每两小时为老人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损伤皮肤。同时,要进行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具体方法是:将手微微弯曲呈杯状,从老人背部的下方向上方轻轻拍打,两侧肺部都要拍到,力度适中,每次拍打3-5分钟。

及时清理老人的排泄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爽。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和肛门周围,并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和皮肤炎症。老人的口腔、会阴处、腋窝、手心等部位容易藏污纳垢,要特别注意清洁。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护理,用温水或淡盐水浸湿的棉球轻轻擦拭口腔黏膜、牙齿和牙龈,清除食物残渣和细菌,预防口腔感染和肺部感染。对于留置导尿管的老人,要每天清洁尿道口,更换尿袋,每周更换一次导尿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老人的衣物要选择宽松、柔软、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便于穿脱和活动,同时能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定期为老人洗澡,夏季可每天一次,冬季可每周2-3次,洗澡时要注意水温适宜,一般在38-40℃之间,避免烫伤或受凉。

二、康复训练安全与日常保健

训练安全:康复训练对于偏瘫老人的恢复至关重要,但训练安全必须放在首位。在开始康复训练前,一定要确保老人的病情已经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来说,在偏瘫发生后的1-2周,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但具体时间还需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由医生进行评估后确定。

训练强度要遵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训练时间不宜过长,每次10-15分钟即可,每天进行2-3次。随着老人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切不可急于求成,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老人疲劳、受伤,反而影响康复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老人的身体反应,如出现头晕、心慌、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让老人休息,并及时就医。

运动后,老人的身体血液循环加快,毛孔张开,此时不要让老人立即进行热水浴。因为热水会使血管进一步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容易引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发生晕厥。建议老人在运动后休息30分钟至1小时,等身体恢复平静后再进行温水洗浴,水温以38-40℃为宜。

日常保健:按时服药是偏瘫老人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老人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尤其是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药物,必须坚持服用,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家人要做好监督工作,帮助老人养成按时服药的好习惯,可以使用药盒将每天要服用的药物分类装好,并设置提醒闹钟,确保老人不会漏服或错服药物。


家人与社会的支持

家人的鼓励对于偏瘫老人的心理康复尤为重要。偏瘫给老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理上的巨大打击。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身体的残疾而感到自卑、沮丧,甚至产生抑郁情绪。家人要时刻关注老人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关心和安慰。与老人进行真诚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家人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依靠。为老人讲述一些成功康复的案例,鼓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增强他们康复的信心。在家人的鼓励下,许多偏瘫老人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康复训练。

在康复机构方面,专业的康复机构为偏瘫老人提供了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这些机构拥有先进的康复设备和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能够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康复治疗师们运用各种康复技术和方法,帮助老人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有效地促进了老人的康复进程。一些康复机构还会定期组织康复讲座和培训,向老人及其家属传授康复知识和护理技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康复治疗。

医院在偏瘫老人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生们会根据老人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调整药物治疗,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还会为老人提供康复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康复训练方法。医院与康复机构、社区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康复服务体系,为偏瘫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 | 寒梅
执业药剂师,就职于知名国家三甲医院三十余年,拥有丰富医护经验。曾多次代表院方外出交流学习,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方面专家,拥有国家级营养师资质,科普爱好者。

初审 | 陈嘉琦、李书豪
复审 | 魏星华
终审 | 韩永林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