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乐场、教室或家里,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孩子:频繁挤眼、歪头,突然清嗓子,甚至发出奇怪的声音?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 “这孩子太调皮,故意捣蛋”,但其实,这些不受控制的行为,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信号。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跟着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尤建良主治医师一起来了解儿童抽动症 。
妇幼健康科普
尤医生说,抽动症不是 “坏毛病”,也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懂它,才能给孩子正确的帮助。
什么是儿童抽动症?
简单说,抽动症是一种孩子自己控制不了的 “小动作 / 小声音” 问题,医学上叫 “抽动障碍”,多在 5-10 岁的孩子身上出现,而且男孩比女孩多,大概 3-4 个男孩里可能有 1 个会遇到。
比如孩子总眨眼、耸肩、摇头,或者没理由地清嗓子、哼声,甚至重复说某句话 —— 这些动作和声音不是孩子 “故意做的”,而是大脑神经信号有点 “小混乱”,导致身体不受控制。
至于为什么会得抽动症,目前还没完全研究透,但和这几个因素有关:
2.大脑里的 “化学信号” 失衡:比如多巴胺、血清素这些帮助神经传递信息的物质出了点问题;
3.外界刺激:比如长期压力大(比如作业太多、经常被批评)、感冒发烧后,都可能让症状变明显。
抽动症的常见表现
尤医生介绍,抽动症的症状就像 “调皮的小精灵”,会变来变去 —— 可能今天是眨眼,明天就变成耸肩,有时候轻有时候重,睡着了就会消失。主要分两种:
1. 身体上的 “小动作”(运动性抽动)
从脸开始,慢慢可能蔓延到全身:
简单的:挤眼、皱眉、撅嘴、吸鼻子、耸肩、摇头;
复杂的:拍手、跳跃、旋转身体,极少数孩子会有奇怪的动作(但不是 “故意调皮”)。
2. 嘴里的 “小声音”(发声性抽动)
不是孩子 “爱吵闹”,而是控制不住发声:
简单的:清嗓子、咳嗽声、吸鼻子声、哼唧;
复杂的:重复说某个词或句子(比如一直说 “啊”“妈妈”),极少数孩子会说不好的话(但不是 “故意骂人”,是症状导致)。
孩子有这些表现,该怎么办?
尤医生说,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第一反应是焦虑:“要不要吃药?会不会影响一辈子?” 其实不用慌,先做好这几件事,比乱着急更有用。
做好这 3 件事
2. 用 “转移注意力” 代替 “纠正”:如果发现孩子抽动频繁,别盯着他,而是拉他做些有趣的事:比如一起画画、搭积木、玩玩具、出门散步。当孩子沉浸在开心的事里,注意力不在 “自己的小动作” 上,抽动往往会悄悄减轻。
3. 记个 “症状日记”,帮医生更好判断:准备一个小本子,简单记下来:孩子什么时候出现抽动(比如放学后、写作业时);具体是哪个动作 / 声音(比如 “晚上 7 点,频繁清嗓子”);当时在做什么、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比如 “刚被爸爸说作业写错了”)。
这些记录能帮医生更快找到诱因,给出更准的建议。
这 3 件事绝对不能做
2.别因为抽动惩罚孩子:比如 “再眨眼就不准看电视”—— 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惩罚只会让他觉得 “我不好,爸爸妈妈不喜欢我”,反而加重心理负担;
3.别过度关注:比如孩子一抽动,全家就盯着他看、围着问 “你怎么又这样了?”—— 家长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让他更紧张。
孩子需要吃药吗?
尤医生介绍,不是所有抽动症都要吃药,主要看 “症状影不影响生活”: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眨眼、清嗓子,不影响上课、和小朋友玩,那首选 “心理行为干预”:比如 “习惯逆转训练”:教孩子用一个简单的动作代替抽动(比如想眨眼时,轻轻闭一下眼再睁开,慢慢养成新习惯);
家庭氛围很重要:少给孩子压力,别逼他写太多作业、报太多兴趣班,多夸夸他的优点,让家成为 “放松的港湾”;
学校也要配合:和老师沟通好,让老师别批评孩子的抽动行为,比如允许孩子上课偶尔站起来活动一下,缓解不适。
2. 中重度:医生评估后,可能需要吃药 + 干预
当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通过心理行为治疗无法有效控制时,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如 α 受体激动剂、抗精神病药等,但药物治疗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同时密切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经颅磁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可能会被应用,但这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才能进行。
尤医生特别强调,治疗的目标不是 “完全消除抽动”,而是让孩子能正常学习、开心玩耍 —— 哪怕还有一点小动作,只要不影响生活,就不用追求 “彻底治好”。
给老师和所有人:请给抽动症孩子多一点包容
孩子在学校,可能会遇到同学的好奇甚至嘲笑,也可能被老师误解为 “调皮”。其实,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对孩子来说特别重要!
老师可以做的:
2、不当众说孩子的抽动:比如别在全班面前说 “你怎么又眨眼了?”,而是私下和孩子沟通 “不舒服可以跟老师说”;
3、帮孩子融入班级:可以用讲故事、看动画的方式,给全班小朋友科普 “抽动症是什么”,告诉大家 “这不是坏毛病,我们要一起帮助他”;
4、考试时多一点便利:比如孩子因为抽动写得慢,允许他多花 10-20 分钟答题。
我们所有人可以做的:
最后,尤医生想跟家长说,儿童抽动症不是 “绝症”,甚至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症状会慢慢减轻,一半以上的孩子成年后几乎没什么症状了。真正能帮到孩子的,不是焦虑和指责,而是我们的理解!接纳他的 “小特别”,陪他一起面对,让他知道 “就算有这些小动作,你也是很棒的孩子”。
愿每个抽动症孩子,都能在包容和关爱里,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心长大。
来源: 泉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