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见过,但不一定认识的重庆市生态修复植物系列科普:芦竹
摘要: 芦竹(Arundo donax),禾本科芦竹属多年生高大禾草,是一种常见的乡土水边植物。它原产于亚洲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因其高大挺拔的形态、旺盛的生长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河岸护坡、水土保持、污水净化和生态修复。芦竹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因其在纺织、造纸、建筑和乐器制作等方面的利用历史而被人们熟知。本文将介绍芦竹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修复价值,并通过趣味小知识展现这一高大禾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芦竹;水土保持;湿地修复;乡土植物;生态修复
1.河岸边的“绿色长笛”
在重庆的江河湖泊岸边,常常能见到一片高大的绿色植物,细长的叶片随风而动,发出沙沙的声响,犹如自然的乐器,这便是芦竹。
芦竹自古以来便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常常生长在河滩,湖岸边,它的茎秆常被人用作编织材料,可以用作编制各种日用品,如菜架杆,篱笆等,同时亦作为造纸,造纤维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2.芦竹的辨识特征
2.1植株特征
芦竹为多年生高大禾本科草本植物,可高达3–6米。地下具粗壮的根状茎,横向蔓延,能够快速扩展形成密集丛生群落。其茎秆直立,圆柱形,中空,节明显,外观类似竹子,因此得名“芦竹”。
2.2叶片特征
叶片披针形,顶端尖锐,叶边缘粗糙,具有明显的主脉。叶色常为灰绿色,质地坚韧,叶片排列疏密适中,风吹时整片植株随风摇曳,极具观赏效果。
2.3花特征
图 1公园小湖旁的芦竹 图源pexels网站免费授权图片
你可能见过,但不一定认识的重庆市生态修复植物系列科普:芦竹
摘要: 芦竹(Arundo donax),禾本科芦竹属多年生高大禾草,是一种常见的乡土水边植物。它原产于亚洲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因其高大挺拔的形态、旺盛的生长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河岸护坡、水土保持、污水净化和生态修复。芦竹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因其在纺织、造纸、建筑和乐器制作等方面的利用历史而被人们熟知。本文将介绍芦竹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修复价值,并通过趣味小知识展现这一高大禾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芦竹;水土保持;湿地修复;乡土植物;生态修复
1.河岸边的“绿色长笛”
在重庆的江河湖泊岸边,常常能见到一片高大的绿色植物,细长的叶片随风而动,发出沙沙的声响,犹如自然的乐器,这便是芦竹。
芦竹自古以来便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常常生长在河滩,湖岸边,它的茎秆常被人用作编织材料,可以用作编制各种日用品,如菜架杆,篱笆等,同时亦作为造纸,造纤维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2.芦竹的辨识特征
2.1植株特征
芦竹为多年生高大禾本科草本植物,可高达3–6米。地下具粗壮的根状茎,横向蔓延,能够快速扩展形成密集丛生群落。其茎秆直立,圆柱形,中空,节明显,外观类似竹子,因此得名“芦竹”。
2.2叶片特征
叶片披针形,顶端尖锐,叶边缘粗糙,具有明显的主脉。叶色常为灰绿色,质地坚韧,叶片排列疏密适中,风吹时整片植株随风摇曳,极具观赏效果。
2.3花特征
图 1公园小湖旁的芦竹 图源pexels网站免费授权图片
图 1公园小湖旁的芦竹
芦竹花序为大型圆锥花序,常顶生于茎秆上部,花小而密集,呈羽毛状,花期一般在夏末至秋季,常见淡褐色花序随风飘摇,成为秋季河岸边一道美景。有趣的是,芦竹通常不依靠花进行繁殖,芦竹的繁殖方式通常是依靠根状茎进行营养繁殖,在河岸边形成大片群落。3. 趣味小知识:芦竹做成的“音乐之声”
你知道吗?芦竹不仅是护坡能手,还是音乐的好材料。它的中空茎秆坚韧轻盈,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自古以来便是制作长笛、排箫等管乐器的上佳材料。在欧洲,芦竹甚至是交响乐团双簧管簧片的重要原料,被称为“音乐之竹”。
所以,当你在河边看到一片随风摇曳的芦竹时,不妨想象一下:这些绿色的“竖琴弦”,或许正孕育着另一种自然的旋律。
4.芦竹的生态修复价值
4.1河岸护坡与水土保持
芦竹的根系十分发达,能牢固固持土壤,而且由于它的营养繁殖特征,能够形成大片群落,能够有效的保护河岸和坡地,在长江沿岸以及支流的治理中,芦竹作为天然护坡植物,与乔木和其他草本形成的复合群落能够显著提高岸坡的抗侵蚀能力。
4.2污水净化与环境改善
芦竹具有强大的吸收与富集能力,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还能吸收部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作为人工湿地的重要植物,芦竹在生活污水,农业径流以及工业废水生态处理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天然的水体净化器。
4.3碳汇与气候调节
芦竹生长迅速,生物量大,是良好的碳汇植物,它在短时间能便能生长成为群落,大量固定二氧化碳,对于目前缓解气候变化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其形成的密集植物群落在夏季也能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改善局部小气候。
5.结语
芦竹,这一在重庆江河岸边随处可见的高大禾草,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传统伴侣,更是现代生态修复的重要角色。它以根系稳固坡地,以叶丛净化水体,以高大群落庇护生灵,并在文化与生活中留下独特印记。
作为兼具观赏性与功能性的乡土植物,芦竹正从“河岸伴生草”成长为生态修复中的“绿色长笛”。未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推进,芦竹将在更多的河流整治、湿地修复和生态工程中焕发新生机,继续书写它的绿色篇章。
来源: 自然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