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李四光先生的一生,正是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注脚。”9月22日上午,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内,徐世球教授以《崎岖五岭路 石迹耿千秋——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为题,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生动细节,为150余名师生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科学家形象。作为湖北省暨武汉市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徐教授以富有激情的讲述,将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信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以及“从不为权威所屈”的创新勇气,娓娓道来,引发深刻共鸣。
从李四光因误填姓名栏而灵机一动以“光被四表”更名讲起,徐世球生动勾勒出这位科学巨匠从湖北黄冈走出的报国之路。他特别指出,李四光三次转变专业方向——从船舶制造到采矿工程,再到地质学,每一次都紧扣国家需要。“要造船,就要有钢铁;要有钢铁,就得采矿;要采矿,就必须先找矿”,徐教授引用李四光的原话,“这种‘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的信念,正是爱国精神最朴素的体现。”
在回顾李四光打破“中国贫油论”的经历时,徐世球情绪激昂。他提到,面对毛泽东主席“中国是否真的贫油”之问,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坚定回应:“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这一科学判断,最终推动了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彻底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不是偶然,是科学家基于实践的真知灼见,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当。”
在阐释创新精神时,徐教授以“地质力学”的创立为例,从“褶皱”“断层”等地质现象切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应力”“构造体系”等核心概念,展现李四光如何将力学与地质学跨界融合,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中国石油、铀矿等战略资源的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他从微观构造形迹推演全球地壳运动,这种系统思维和敢于突破的勇气,是创新精神的典范。”此外,他还提到李四光在古生物学领域创立“䗴科”化石分类法,以及确证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不盲从西方权威,坚持实事求是,展现的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讲座尾声,徐世球勉励青年学子:“李四光先生用一生践行‘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誓言。希望你们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脚踏实地、服务人民。”他还特别推荐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江汉大学历时五年共同编撰的《于斯为盛 丹心报国——武汉院士口述录》一书,鼓励大家从科学家精神中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汲取信仰的力量。
本次宣讲活动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洪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武汉科技报承办。通过徐世球教授的动情讲述,李四光不再只是教科书中的一个名字,而成为一束照亮科学之路的精神之光。他“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的勇气,以及“把一切献给祖国”的赤子之心,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激励着新时代地大学子在前人走过的“崎岖之路”上,继续走出属于自己的“千秋石迹”。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李翊轩
摄影:蔡子帏
编辑:郝好
来源: 武汉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