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约100万新发胃癌病例,中国占40%(发病率居全球前列)。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 >90%,但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20%-30%。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涉及基因突变、慢性炎症、细胞异常增殖等多种病理变化。桃源县中医医院将从病理学角度解析胃癌的发展过程,帮助读者理解其生物学本质。

如何诊断胃癌?

胃镜检查 + 活检(金标准)

• 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发现可疑病灶,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 无痛胃镜(麻醉下进行)已很普及,不必过度恐惧。

胃癌的病理分类

胃癌主要分为两大类:

(1)按组织学分类(WHO分类)

• 腺癌(占90%以上)。

• 肠型胃癌(较常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经历“慢性胃炎→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癌变”过程)。

• 弥漫型胃癌(恶性度高,易早期转移,与遗传因素更相关)。

•其他罕见类型(如胃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2)按大体形态(Borrmann分型)

• Ⅰ型(息肉型):肿瘤向胃腔内突出生长,边界清晰。

• Ⅱ型(溃疡型):形成火山口样溃疡,边缘隆起。

• Ⅲ型(浸润溃疡型):溃疡边缘不规则,向周围浸润。

• Ⅳ型(弥漫浸润型,皮革胃):癌细胞广泛浸润胃壁,胃壁僵硬如皮革。

胃癌的病理发展过程

(1)正常胃黏膜 → 慢性炎症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诱因,引起慢性胃炎,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病理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2)慢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胃腺体逐渐减少或消失,被纤维组织替代,主要表现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病理表现:胃黏膜变薄,腺体萎缩,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肠化)(胃黏膜被类似肠道的细胞取代)。

(3)萎缩性胃炎 →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细胞形态和排列异常,分为低级别(轻度异型)和 高级别(重度异型,接近癌变),此阶段需密切随访或干预。

病理表现:细胞核增大、深染,排列紊乱,但尚未突破基底膜(属于“癌前病变”)。

(4)异型增生 → 胃癌(浸润癌)

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此阶段需通过手术及药物治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病理表现:腺体结构破坏,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可伴坏死或间质纤维化。

胃癌的病理分级与分期

(1)病理分级(分化程度)

高分化腺癌:癌细胞接近正常胃腺体,生长较慢,预后较好。

中分化腺癌:介于高分化与低分化之间。

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恶性度高,易转移,预后差。

(2)TNM分期(决定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

T:指原发肿瘤的大小及浸润深度;

N:指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及扩散程度;

M:指血液及其他器官有无转移。

病理诊断的关键技术

(1)胃镜活检 + 病理HE染色 : 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

(2)免疫组化(IHC) :确定肿瘤恶性程度,指导靶向/免疫治疗方向,以提高生存率。

(3)分子病理检测 :用于精准分型。

从病理角度看胃癌的防治

•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阻断“炎症→癌变”链条)。

• 定期胃镜监测(发现癌前病变如异型增生)。

• 病理指导治疗(药物治疗)。

结语:病理是胃癌诊治的“金标准”。

胃癌的病理变化揭示了其发生发展的本质。通过胃镜活检+病理分析,不仅能确诊胃癌,还能指导个体化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家族史患者),定期病理监测至关重要!

• 病理诊断是胃癌治疗的“指南针”!

• 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战胜胃癌!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桃源县中医医院 检验科 许丽雯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桃源县中医医院 检验科 许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