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天气依然炎热,大家都喜欢喝些冰凉的饮料、吃点甜甜的水果解暑。可是,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想预防糖尿病,那就得小心了!过多摄入甜饮料,可能会让血糖急剧上升,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DKA)!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同样是30克糖,喝甜饮料和吃糖果到底哪一个更危险?答案想不到吧:喝甜饮料的危害远大于吃含糖食物!

明明都是30克糖,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最新的科学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真相。

一、“喝糖”为何比“吃糖”更有害?

根据一项对80多万人的长期研究,科学家发现,甜饮料(汽水、奶茶、果汁等)中的糖对身体的危害远大于其他糖。具体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甜饮料让糖尿病风险大幅攀升

仅饮用一杯(约355毫升)汽水、奶茶或甜果茶,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直接增加25%;切勿认为果汁是“健康替代品”,数据显示,多喝一杯果汁,糖尿病风险也会上升5%。

更令人警惕的是,甜饮料对健康的威胁不存在“安全阈值”——从喝下第一杯开始,糖尿病风险就已悄然提升。



(二)“喝糖”让胰岛素陷入“超负荷工作”状态

研究对比发现:在摄入相同糖量的前提下,喝橙汁比吃橙子会让身体分泌的胰岛素量多出2倍!这意味着,“喝糖”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飙升,加重身体代谢负担。



(三)即便坚持运动,也无法抵消甜饮料的危害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跟踪了19万人,研究发现:每天饮用2杯及以上甜饮料,糖尿病风险会飙升41%;人工甜味剂饮料(代糖饮料)同样不安全,饮用后糖尿病风险会上升11%;即便每周坚持规律运动,也无法完全规避甜饮料的伤害——常喝甜饮料者,糖尿病风险仍会增加 22%;常喝代糖饮料者,风险也会增加7%。



(四)“喝糖”还会诱发肥胖、高血压

甜饮料中的糖分更容易引发代谢综合征,而肥胖、高血压、高血糖正是代谢综合征的典型表现,这相当于身体向我们发出了“健康警报”。

二、“喝糖”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危害?

(一)“喝糖”无饱腹感,易导致热量超标

吃含糖食物(如苹果)时,咀嚼动作会刺激体内分泌“饱肚激素”(GLP-1),帮助我们产生饱腹感,从而减少后续进食量;

喝含糖饮料(如一瓶250毫升、含30克糖的甜饮料)时,几分钟就能快速喝完,但胃部几乎没有饱腹感。这种情况下,我们仍会正常摄入其他食物,极易造成每日总热量超标。

可以这样比喻:吃含糖食物像开车时拥有灵敏的刹车,能平稳控制进食量;而喝含糖饮料则像失控的赛车,没有“刹车”缓冲,只会让热量摄入一路“狂飙”。



(二)“喝糖”让血糖骤升,加重肝脏负担

吃含糖食物时,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蛋白质等成分会与糖分“协同作用”,减缓糖分的吸收速度,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喝含糖饮料时,饮料中的糖分无需经过复杂消化,会被小肠快速完全吸收,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这些过量的糖分会直接输送到肝脏,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肝脏内,长期下来不仅会引发“脂肪肝”,还会导致胰岛素“罢工”,诱发胰岛素抵抗。

(三)长期 “喝糖”,会引发全身代谢紊乱

甜饮料几乎不含营养素,既不能提供饱腹感,也无法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长期饮用会导致血糖调节机制紊乱、肝脏脂肪堆积、代谢功能失衡,进而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而糖尿病、心脏病等严重疾病,也可能随之而来。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喝饮料?

糖尿病患者并非只能喝白开水,关键在于选择健康、低糖甚至无糖的饮品,并掌握科学饮用方式。

首选无糖饮品:如无糖绿茶、乌龙茶、黑咖啡、气泡水等,不仅0糖0热量,还能帮助抗氧化、促进代谢。自制果味水更安心:用柠檬片、黄瓜片、薄荷叶或少量莓果浸泡纯净水,既能增加风味,又不影响血糖。

避免果汁和代糖饮料:即使是“纯果汁”也含高糖分,代糖饮料虽不含蔗糖,但仍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建议少喝。

控制饮用时间与频率:避免空腹饮用任何含糖饮品,最好在餐后适量饮用,并控制每日总摄入量。

学会看标签:选购饮品时务必查看营养成分表,优先选择“无添加糖”产品。

四、最后提醒:每一口甜饮料,都在“透支”健康

每喝一口甜饮料,身体都会默默“记录”下这份伤害——它不会通过“朋友圈”提醒你,但会悄悄让你出现炎症反应、体重增加,最终诱发糖尿病,甚至DKA。选择健康的饮品,就是在保护我们的血糖、肝脏和血压。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