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骨骼健康,享受品质生活—骨病健康系列科普之8:
骨骼作为人体的 “支架”,支撑着身体活动、保护内脏器官,一旦遭遇骨病侵袭 —— 无论是常见的骨质疏松、关节炎,还是意外导致的骨折、脊柱问题,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据《中国骨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 40 岁以上人群骨病患病率已达 46.3%,正确认识骨病治疗方法,成为守护骨骼健康的关键。骨病治疗并非单一模式,而是需遵循科学原则,结合病情选择合适方案,下面就从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法两方面展开解析。
一、骨病治疗的核心原则:不盲目,重个体
骨病种类繁多(如退行性骨病、创伤性骨病、代谢性骨病等),病情轻重、患者身体状况差异极大,因此治疗需坚守两大核心原则,避免 “一刀切” 式治疗。
1. 病情导向:精准匹配治疗层级
医生会通过 “病史采集 + 体格检查 + 影像学 / 实验室检查” 三维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再选择对应治疗方案。例如:
轻度骨关节炎(仅偶发关节酸痛,X 线无明显软骨磨损):优先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避免爬楼梯);
中度骨关节炎(关节疼痛频繁,影响日常行走,X 线显示关节间隙变窄):需结合药物 + 物理治疗;
重度骨关节炎(关节畸形、活动受限,保守治疗 3 个月无效):则需评估是否适合手术。
这种 “阶梯式治疗” 思路,既避免了轻度患者过度治疗,也防止重度患者延误病情。
2. 个体化原则:兼顾患者整体状况
同一种骨病,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截然不同。以膝关节置换术为例:
对于 70 岁、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会选择创伤更小的 “单髁置换术”,术后康复节奏放缓;
对于 50 岁、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若关节磨损严重,可能选择 “全膝关节置换术”,同时制定更积极的康复计划。
此外,患者的治疗意愿(如是否接受手术)、生活习惯(如是否需要频繁行走)也会纳入考量,最终形成 “一人一方案” 的治疗模式。
二、骨病治疗方法分类:保守与手术的 “各司其职”
骨病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方法各有适用场景,需根据病情灵活搭配。
(一)保守治疗:温和干预,适合轻中度病情
保守治疗是骨病的基础治疗手段,无需开刀,通过药物、物理手段、康复训练等缓解症状、延缓进展,适合病情较轻、不适合手术(如老年体弱、合并严重基础病)的患者。
1.药物治疗:快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药物是保守治疗的 “主力军”,主要分为 “对症治疗” 和 “对因治疗” 两类:
•适用情况:
对症治疗:如骨关节炎、腰肌劳损引发的疼痛,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缓解;骨折后肿胀,用消肿药物(如迈之灵);
对因治疗:如骨质疏松症,用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抑制骨吸收,或特立帕肽促进骨形成;类风湿关节炎,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控制炎症。
优点:起效快(如止痛药通常 1-2 小时缓解疼痛)、使用方便(口服、外用、注射多种剂型),能快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缺点:部分药物有副作用,需严格遵医嘱。例如,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伤胃;双膦酸盐需定期监测肾功能,且有罕见的下颌骨坏死风险。
2.物理治疗:无创伤辅助,促进局部修复
利用光、电、热、声等物理因子作用于病变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常见方法有:
•适用情况:
骨折恢复期:用超声波治疗促进骨痂生长;
颈椎病:用低频脉冲电疗缓解颈部麻木;
慢性腰肌劳损:用热敷(40-50℃)放松肌肉,或磁疗减轻炎症。
•优点:无药物副作用、安全性高,可与药物协同增效(如物理治疗能增强药物在局部的吸收)。
•缺点:需按疗程治疗(通常 10-15 次为一个疗程),短期内效果不明显;部分情况禁用,如骨折 48 小时内不能热敷(会加重肿胀),装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磁疗。
3.康复训练:增强功能,预防复发
通过针对性运动训练,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减少骨病对功能的影响,常见类型有:
•适用情况:
骨折术后(如手腕骨折):进行手指屈伸、腕关节旋转训练,防止关节僵硬;
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做 “小燕飞”“五点支撑”,增强腰背肌力量;
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步态训练(如借助助行器行走),恢复正常行走功能。
优点:从根本上改善功能(如膝关节术后康复训练能让患者重新正常上下楼梯),且无副作用,还能预防病情复发(如腰背肌强壮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降低 50%)。
缺点:需长期坚持(通常需持续 3-6 个月),若动作不规范可能加重损伤(如 “小燕飞” 做错会伤腰椎),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4.中医治疗:整体调理,适合慢性骨病
中医治疗基于 “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改善局部气血运行,适合慢性骨病(如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或对西药不耐受的患者:
•适用情况:
风寒湿型关节炎:用独活寄生汤内服,祛风除湿;
颈肩酸痛:针灸风池、肩井等穴位,缓解肌肉紧张;
骨折恢复期:用中药熏蒸(如当归、红花煮水熏蒸),促进血液循环。
•优点:副作用小(如针灸、推拿无药物相关副作用),能整体调理身体(如改善患者怕冷、乏力等伴随症状)。
•缺点:起效慢(通常需 2-4 周才显效),疗效受医师水平影响大(如推拿力度不当可能加重损伤),部分方法缺乏大规模临床证据支持。
(二)手术治疗:精准干预,解决保守治疗无效的难题
当保守治疗 3-6 个月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如无法行走、出现神经压迫),或存在潜在风险(如脊柱骨折可能压迫脊髓)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通过直接处理病变部位(如修复骨折、置换受损关节),达到治愈或显著改善功能的目的。
1.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让骨折 “对齐长好”
通过手术切开皮肤,将移位的骨折断端复位,再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固定,确保骨折愈合:
适用情况:不稳定骨折(如粉碎性骨折)、移位明显的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开放性骨折(骨折端刺破皮肤)。
优点:骨折复位精准(能达到 “解剖复位”,减少畸形愈合),固定牢固,术后可早期活动(如股骨干骨折术后 2 周可在床上活动膝关节),降低长期卧床并发症(如肺炎、血栓)风险。
缺点:有手术创伤(需麻醉、切开皮肤),存在感染、出血风险,术后可能需二次手术取内固定(如年轻患者钢板螺钉需在 1-2 年后取出)。
2. 关节置换术:“替换” 受损关节,重建功能
将严重磨损的关节面(如膝关节、髋关节)切除,植入人工假体,恢复关节活动功能:
适用情况:晚期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Ⅲ-Ⅳ 期)、创伤性关节炎,且保守治疗无效。
优点:疼痛缓解明显(术后疼痛评分从术前 8-9 分降至 2 分以下),功能改善显著(术后 3 个月可正常行走、上下楼),假体寿命长(优质假体可使用 15-20 年)。
缺点:手术创伤大(如全膝关节置换术需切开 10-15cm 切口),存在感染、血栓、假体松动等风险,术后需 6-8 周康复训练。
3. 脊柱手术:解除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稳定
针对脊柱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骨折、脊柱侧弯)的手术,常见术式有髓核摘除术、椎体融合术、侧弯矫正术:
适用情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下肢麻木 / 大小便障碍(神经压迫)、脊柱骨折压迫脊髓、脊柱侧弯角度>40°(影响心肺功能)。
优点:能快速解除神经压迫(如髓核摘除术后 24 小时下肢麻木症状缓解),恢复脊柱稳定(如骨折术后可早期下床),矫正畸形(侧弯矫正术后脊柱侧弯角度可减少 80%)。
缺点:手术风险高(脊柱周围有神经、血管,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瘫痪),术后恢复时间长(需卧床 2-4 周),远期可能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如腰椎融合术后 5 年,邻近椎间盘突出风险增加)。
三、总结:科学选择,让治疗更有效
骨病治疗没有 “最好” 的方法,只有 “最适合” 的方案。轻度病情优先保守治疗,通过药物、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控制症状;重度病情或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需遵循 “医生评估 + 患者配合” 的模式 —— 患者需按时服药、坚持康复训练,定期复查,才能让治疗效果最大化。
骨骼健康是一生的课题,早发现、早干预,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才能让 “支架” 稳固,守护高质量生活。(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致谢原作者)。
参考文献
[01] 《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明确双膦酸盐是骨质疏松症一线用药,需连续使用 3-5 年。
[02] 《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21)》:指出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副作用比口服小,适合老年患者。
[03] 《物理治疗学》(燕铁斌主编,第 3 版):提到超声波治疗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 20%-30%。
[04]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 年研究:显示低频电疗对颈椎病神经根压迫症状的缓解有效率达 82%。
[05] 《骨科康复学》(陆廷仁主编,第 2 版):强调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需分阶段进行,术后 1 个月内以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1 个月后加入肌力训练。
[06] 《中国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管理专家共识(2020)》:指出规范康复训练能使患者术后 3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达 120° 以上。
[07] 《中医骨科学》(施杞主编,第 2 版):记载独活寄生汤在慢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总有效率达 78%。
[08] 《中医杂志》2022 年 Meta 分析:显示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单纯西药。
[09] 《骨科学》(陈孝平主编,第 9 版):指出不稳定骨折采用内固定治疗,愈合率比保守治疗高 30%。
[10] 《中国成人骨折骨科治疗指南(2018)》:推荐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优先选择髓内钉固定。
[11] 《人工关节外科学》(吕厚山主编,第 3 版):显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提升 60%。
[12] 《中华骨科杂志》2021 年指南:指出 60-75 岁是膝关节置换术的最佳年龄。
[13] 《脊柱外科学》(党耕町主编,第 3 版):记载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达 85%。
[14] 《中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2022)》:强调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时需紧急手术(48 小时内最佳)。
[15] 《中国骨健康白皮书》:提供我国 40 岁以上人群骨病患病率达 46.3% 的数据。
来源: 徐斌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