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其他谷类,膳食豆类具有相对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低升糖指数等特点,能增加饱腹感、延缓消化速度,有助于控制体重。鹰嘴豆更可谓是“豆界网红”,因其蛋白质生物利用度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比高(75%),常常出现在各种减肥食谱中,然而一些研究结果却显示它没有改善体重或血脂的健康益处,这是为什么呢?
最近一项关于鹰嘴豆的新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揭晓其中的“异样”。
该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随机交叉试验,为10名健康参与者提供不同性状(所含的营养价值相同但细胞结构不同)的三种鹰嘴豆餐:“完整细胞簇”餐(Intact-C)、“分离完整细胞”餐(Intact-S)和“破碎细胞”餐(Broken),同步采集胃和十二指肠、血液样本,进行肠道内容物分析,观察肠道激素反应、血糖和胰岛素反应、主观食欲变化及能量摄入情况。
结果显示,食物细胞结构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产生显著影响:“破碎细胞”餐导致血糖峰值较“完整细胞簇”餐升高190%,较“分离完整细胞”升高92%;胰岛素峰值较“完整细胞簇”升高65%。“破碎细胞”餐后的血糖曲线下面积较“完整细胞簇”餐高148%,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则高74%。提示鹰嘴豆的植物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后,导致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的幅度与持续时间增加。
肠促胰岛素中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otropic肽(GIP)、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肽YY(PYY)具有代表性,可以调节胰岛素分泌、食欲、能量消耗及胃排空和胃肠蠕动。简单来说,它们的分泌越多,越容易觉得饱,血糖也越平稳。此研究中,“破碎细胞”餐的GLP-1、GIP峰值出现较早、且时间短,而“分离完整细胞”餐则表现出GLP-1、PYY的持续释放,且“分离完整细胞”餐的PYY峰值较前者高214%,曲线下面积则高568%。相应地,“分离完整细胞”餐主观饱腹感评分也更高。
这个结果或许可以解答,为什么同样是鹰嘴豆,有的研究认为它可以改善血糖血脂、控制体重,有的却认为它没有明显益处,这与采用的是水煮鹰嘴豆还是鹰嘴豆泥有关。鹰嘴豆食物结构的“异样”,使得餐后代谢和饱腹感也相当不一样。当细胞结构被破坏时,淀粉快速释放导致血糖骤升,肠道激素快速分泌但持续时间缩短,饱腹感减弱。而完整的细胞结构可以延缓消化,促进肠道激素持续分泌,饱腹感增强。
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吃什么”“吃多少”,还要关心“怎么吃”。比如说,水煮鹰嘴豆和鹰嘴豆泥、玉米棒和玉米糊、炒黄瓜和黄瓜汁、苹果和苹果汁,下次你会怎么选?
参考资料
[1]Cai M, Tejpal S, Tashkova M, et al. Upper-gastrointestinal tract metabolite profile regulates glycaemic and satiety responses to meals with contrasting structure: a pilot study. Nat Metab.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 2025. doi:10.1038/s42255-025-01309-7
同步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LkM4BoqgzR0FecswY0O20Q
撰文:卢婵
排版:魏家俊
核对:RH Chen
团队简介
“肥胖信条”成立于2022年8月,专注于传递与肥胖、减重相关的健康知识。团队由国家“双一流“高校的博/硕士、三甲医院临床医师及营养师等组成,专业涵盖医学、营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目前,团队已荣获各类省级科普创作大赛奖项十余项,入围中国科协“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及“科普中国青年之星”优秀科普作品3项,多篇科普类推文入选权威平台推荐,广受好评。欢迎关注“肥胖信条”,让我们携手揭开肥胖的科学奥秘,共同踏上健康减重的智慧之旅!
来源: 肥胖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