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杭州一位52岁的女士在拆迁区散步时,不慎踩中一个废弃的塑料壶,壶内泄漏的氢氟酸导致她全身中毒、多器官衰竭,最终抢救无效离世。

这场悲剧让“氢氟酸”这个化学名词迅速登上热搜,一天内就累计了1.7亿的阅读量,这种俗称“化骨水”的危险化学品的背后,藏着公众对此类化学品的陌生与恐惧。

氢氟酸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为何看似普通的接触会致命?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在哪里遇到它?一旦接触又该如何正确应对?本文将从科学原理到实际防护,全面解析。

温柔的杀手:氢氟酸的双重化学身份在化学分类中,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HF)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弱酸范畴。与我们熟知的硫酸、盐酸等强酸不同,它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这使得它在接触皮肤初期可能只会引起轻微不适,远不如强酸接触时那种剧烈的灼痛感明显。这种“温柔” 的表象,恰恰是它最危险的伪装。

氢氟酸的真正致命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化学特性。与硫酸和盐酸等强酸不同,氢氟酸由于其弱酸的特性,在水中无法充分电离,因而具有较好的脂溶性,能够快速以分子的形式穿透皮肤和皮下组织,同时导致黏膜组织损伤而产生灼伤感。一旦氢氟酸进入人体,氟离子会与体液以及骨骼中的钙离子快速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氟化钙。这一过程不仅会破坏周围细胞并强烈刺激神经末梢,引发剧烈疼痛,同时易致使血钙降低,引发肌肉痉挛、手足抽搐、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此外,由于钙、镁离子等电解质的失衡,该过程后续还会累及肝、肾等重要器官,造成肝肾功能衰竭。因此,即使腐蚀面积不大,如果现场抢救不及时,也可能危及生命。

氟离子进入体内造成机体电解质严重紊乱,还可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心肌损伤,造成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严重者可反复多次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和死亡。《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2 年发表的《氢氟酸烧伤救治研究进展》一文中明确指出,即使小面积氢氟酸烧伤,短时间内也可导致死亡。

论文截图

这种特性让氢氟酸在工业领域既不可或缺又极具风险。它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反应。

因此被广泛用于玻璃蚀刻、半导体芯片制造等精密加工领域;在石油工业中作为催化剂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也是制备制冷剂、氟聚合物等含氟化合物的基础原料。所有这些应用都必须在严格控制的工业环境中进行,由专业人士操作。

但这种危险化学品难免会以各种形式流向普通公众的生活。

生死时速:氢氟酸接触后的黄金急救法

氢氟酸中毒的救治关键在于“时间”和“方法”。浙江省中山医院急诊医学科李刚主任强调:“接触氢氟酸后,每一秒都在与氟离子的扩散赛跑。”正确的应急处理步骤,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挽回生命;而错误的处理方式,只会白白延误最佳救治时机,二者的差距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当皮肤接触氢氟酸后,第一时间的冲洗至关重要。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鞋袜,用大量流动清水持续冲洗接触部位至少20-30分钟——注意不能只冲几十秒就停止,因为氟离子正在快速穿透皮肤,只有足量的水流才能最大限度稀释和冲走它。在就医过程中,如有条件,需在冲洗后尽快涂抹2.5%葡萄糖酸钙凝胶,涂抹时要均匀覆盖创面,每2-3分钟按摩一次,促进凝胶中钙离子的扩散及与氟离子的结合,从而降低氟离子对深层组织的损伤。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接触面积大小、浓度高低,都必须立即就医,并且要明确告知医生是氢氟酸灼伤。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低浓度接触的潜伏期可能让症状延迟出现,而医生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局部注射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

对于眼部接触的情况,应立即用洗眼器或大量温和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冲洗过程中保持眼皮张开,缓慢转动眼球,确保充分冲洗,随后立即就医。若不慎吸入氢氟酸气体,必须立即迅速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由专业人员立即评估,予吸氧及心电监护,并紧急送医——因咽喉部水肿发展迅速,需警惕呼吸困难,避免长途转运。若发生误食,避免使用催吐剂及中和剂,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口腔,然后口服大量牛奶、清水以稀释氢氟酸,并尽快就医。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使用氢氟酸必须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并取得相应操作资质,实施全流程防护。操作须在通风橱中进行,确保环境通风、隔离并设有醒目标识与应急设备。操作时必须穿戴完整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包括护目镜、防护服、防护靴及氢氟酸专用防护手套(产品信息中须有相关字样标识或认证)等。注意,严禁使用常规手套,以避免腐蚀穿透导致皮肤接触。

氢氟酸的“可怕”并非不可防范。从杭州这位女士的悲剧中,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危险化学品管理体系的漏洞和公众安全知识的欠缺。当制度监管筑牢防线,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公众掌握防护常识,这种“化骨水”才能真正被关进安全的笼子,不再成为我们身边的致命威胁。记住!面对氢氟酸这类危险化学品,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敬畏风险,就是敬畏生命。

此案发生后,杭州市和余杭区公安部门高度重视,迅速破案并已控制了相关涉案人员。本文是从总结汲取经验教训的角度,请专家介绍相关危化品特性和防范知识,提醒公众注意识别和防范氢氟酸等危化品,同时也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审核专家:廖声茏,杭州师范大学工学院;黄立搜,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院;李传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马骏,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来源:南方周末、新京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参考文献:

1."Hydrofluoric Acid." Wikipedia, The Wikimedia Foundation, 25 Oct. 2023.

2. "Hydrofluoric Acid Fact Sheet" (PDF).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afety, Sustainability & Risk. University of Maryland.

3. Juba, B.W., Mowry, C.D., Fuentes, R.S., Pimentel, A.S. and Román-Kustas, J.K. Lessons learned—Fluoride exposure and response. ACS Chemical Health & Safety, 2021, 28(2), pp.129-133.

4. Vohra R, Velez LI, Rivera W, et al. Recurrent life-threatening ventricular dysrhythmias associated with acute hydrofluoric acid ingestion: observations in one c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mechanism of toxicity[J]. Clin Toxicol (Phila), 2008, 46(1):79-84.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