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暑假

我们又迎来了新学期~

福建的天气

也开启了“随机模式”
时而高温暴晒,时而狂风暴雨
昼夜温差悄然拉大
今天,就为大家送上传染病防护指南
一起科学应对秋季传染病!
夏秋交替,天气多变
夏秋交替的9月与10月,福建省天气状况复杂多变。时而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炎热少雨;时而台风来袭,出现狂风暴雨天气;时而局部发生强对流、午后雷阵雨。
秋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波动大,易受冷空气、台风等系统影响。入秋以后,冷空气开始活跃,气温日趋下降,且昼夜温差加大,高海拔山区县市甚至出现秋寒。

据福建省气候中心预测,2025年9~10月全省气温偏高,9月下旬将出现高温过程,10月将出现阶段性降温过程;降水沿海偏多,内陆偏少;预计会有2-3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省,可能对沿海地区造成风雨影响。


▼ 福建省2025年9~10月平均气温(左,填色为量级,单位:℃)和降水(右,填色为量级,单位:毫米)趋势预测

特别提醒

这种冷暖转换、干湿急转的气象环境,有利于多种病原体的存活与传播,同时可能影响人体免疫机能及人群聚集行为,是蚊媒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

结合福建省传染病监测情况和气象预测,福建疾控提醒公众重点防范以下传染病。

关注气象影响
重点防范两类传染病
蚊媒传染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气象关联

持续高温叠加台风、强对流降水为白纹伊蚊(俗称花蚊)等蚊虫孳生创造适宜环境,雨后1-2周为蚊媒密度升高期。

风险现状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夏秋交替,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但白天温度依然偏高,且局部地区强降水易形成积水,高温高湿的环境极利于蚊媒孳生。9月初各级各类学校开学,人员跨区域高密度流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加剧。

防护建议

◆ 清积水:及时清除家中及周边环境的各类积水容器,如瓶罐、轮胎、盆景托盘等,翻盆倒罐,防止蚊虫孳生。

◆ 防叮咬:户外活动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 装纱窗:家庭应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可使用蚊帐。

◆ 多通风:即使天气转凉,也要保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

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气象关联

◆ 感染性腹泻病:夏秋之交气温仍偏高,利于细菌性病原体繁殖,局部强降水可能影响水质,增加感染性腹泻病传播风险;同时,随着气温波动下降与人群聚集性增加,诺如病毒感染等病毒性腹泻病亦悄然抬头,呈现出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病风险叠加的特征。

◆ 手足口病:温湿度较高天气有利于手足口病传播。暴雨前后的温湿条件适宜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V71)存活与传播。
风险现状

开学后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人员密集,易发生肠道传染病聚集疫情。5岁以下儿童为手足口病高发人群。

防护建议

◆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接触儿童前后。

◆ 吃熟食:食物应烧熟煮透,不饮用生水。
◆ 常消毒:对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品及儿童排泄物污染物品及时清洁消毒。
核心健康提示
◆ 关注预警信息: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报和疾控部门发布的传染病预警信息,在暴雨、气温骤降等特殊天气前后,应加强防护。
◆ 做好健康监测:如本人及家人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接触史。
◆ 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休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秋意渐浓,健康先行
9-10月天气复杂多变
是多种传染病的高风险期
让我们一起关注天气变化
积极采取行动
从"饮食卫生、防蚊措施、适时保暖、疫苗接种"
等多方面加强防护
根据气象变化及时调整防护策略
共同守护健康!


参考来源:
1. 福建省疾控中心传染病监测报告
2. Zhu, H., et al. (2023).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HFMD and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LSTM algorithm in Fuzhou, China.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3(1), 299. 
3. Lu, Y., et al. (2023).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Risk Factors of 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21: Retrospective Analysis. 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 9, e45870. 
4. 福建气候(第三版)

来源: 福建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