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一夏无病三分虚”,走出了热气滚滚的炎夏,不少朋友已经开始张罗着“秋冬进补”了,天热时没胃口吃的大鱼大肉,统统都安排上了。
但您先别急着给自己“贴秋膘”,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脾胃功能较弱,如果进补前不先把身体里的“拦路虎”赶跑,只怕是补而不得,越补越虚!
今年春夏的雨水天气普遍较多,很多人体内“积攒”了大量的湿气,并且没有及时地调理祛湿。
相较于去年,今年入秋也较早,特点是“暑热夹湿”,大多数地方还是比较热的,天地之间湿气重。
这些遗留的湿气会继续影响到脾,脾主人体肌肉和四肢,当脾被湿困,人就容易疲劳,整个人昏昏沉沉、头重脚轻、打不起精神来!
01PART
湿邪削弱正气
不除后患无穷
湿邪是中医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湿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可致机体正气虚[1]。
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正气与人体免疫功能相关,当正气不足时,人体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机体出现免疫功能降低或紊乱[2]。
对照下面的这张湿气自测表,如果符合2条以上症状,说明体内的湿气就比较重,需要重视了。
湿气自测表
1.起床后头昏,乏力没精神,面色发白;
2.大便粘马桶,溏软不成形,感觉排不净;
3.舌苔白厚,舌体胖大,舌边齿痕明显;
4.恶心、干呕,感觉喉咙有痰,没食欲;
5.头皮油腻、脱发,皮肤毛孔粗大、长痘;
6.周身乏力、关节酸痛,四肢冰凉,浮肿;
7.痰湿重还可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
湿气要经过脾胃的运化才能排出。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脾虚易致痰饮湿邪的停滞。
研究表明,湿邪与机体微炎症状态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能够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以及水分和脂质代谢的异常[3]。
很多人脾胃虚弱或是上了年纪体内阳气不足,脾胃运行就会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也会造成湿气内生。
湿邪致病具有“蒙蔽性”的特点[4] ,这意味着湿邪在人体中非常容易转化为“伏邪”,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的关键病因[1]。
一开始的湿邪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时间一久加上外界温度一高,极易入里化热,越藏越深,形成难缠的湿热。
湿热日久,又会化痰,痰滞又会生瘀,中医常见的“痰瘀共生”就是这个意思。
痰瘀越积越多,身体里代谢“废物”往上走不通,往下排不畅,身体不知不觉变成一个“废物场”,久而久之,许多身体的问题就出来了。
养生的关键是养阳气。而湿邪是阳气的“敌人”,会阻碍阳气运行,从而让全身气血流通变慢,拖垮整个身体。
动则生阳,面对湿邪,对年轻人来说可以通过运动排解一部分。
而对于可能身患慢性病、关节腿脚不灵便的中老年人来说,提高自身脾胃的运化能力才是祛湿的根本!
02PART
祛湿先调脾
“广东人参”+“水中人参”
利水健脾更好吃
对湿气重的人来说,祛湿的关键是要把脾给调养好。
如果祛湿不健脾,脾胃一直虚弱,祛湿也只是暂时的,湿气过一段时间又会卷土重来,身体又会变得困重起来。
只有脾胃运化能力强健,水湿才能正常排泄到体外。
而要调养脾,需要将健脾、利水结合起来,使补、泻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祛湿的作用。
李时珍曾提到“土爱暖而喜芳香”,脾属土,芳香味食药材正适合脾胃祛湿。
芳香味多属于辛温之品,可以从两个方面化湿:一是“辛”具有散气、行气、通畅气机的作用,气行则湿化;另一方面是“温”的化气祛湿之效。
而有“广东人参”、“南芪”之称,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草药「五指毛桃」便是一个可以芳香化湿的好东西。
很多人听到“五指毛桃”的第一反应,会误以为是某种品种的桃子,其实不然。五指毛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叶子分为五瓣,就好像手掌一样,而它结出的球形果实覆满了毛,成熟时长得像毛桃。
我们平时药食两用时,用的都是五指毛桃的根部。根据古籍《本草纲目》的记载,五指毛桃早在明代便被广泛应用,帮助益气健脾、祛痰化湿、舒筋活络[5]。
通过健脾,五指毛桃发挥利湿作用,能够祛除身体里的湿气,消肿瘦身。
通过补肺,五指毛桃又可以祛痰,肺和脾胃在五行、功能和经络上都有密切的联系,肺胃同治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相对于黄芪来说,五指毛桃较为平和,益气而不伤阴,补而不燥。
著名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认为五指毛桃“益气而不作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很喜欢用五指毛桃来治疗脾虚、湿气重导致的腰痛等症。
健脾胃,三分治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在补脾祛湿的路子上,“广东人参”「五指毛桃」搭配另一个“水中人参”「芡实」,效果更好。
有“水中人参”、“脾之果”之称的芡实,《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被誉为“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佳品,有“补而不峻”和“防燥不腻”的特性[6]。
中医认为,芡实具有补脾、固肾、益精、止痢、祛湿等多种功效,适用于多种体质虚弱和功能紊乱的症状。
参考文献:
[1]卢月,任晓蕾,吴晶晶,等.中医湿邪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复发的相关性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2(04):1007-1012.DOI:10.13359/j.cnki.gzxbtcm.2025.04.031.
[2] 杨雪彬,王颖晓 . 六淫学说的研究进展[J]. 中医文献杂志,2016,34(3):69-72.
[3] 陈雪吟,康福琴,杨丽虹,等. 中医湿证与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探讨[J]. 中医杂志,2021,62(21):1841-1845,1854.
[4]张诗军,吴伟康. 湿证病机“蒙蔽性”特点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7):486-487.
[5]王楠,吕媛.南方补气“凉”品——五指毛桃[J].药物与人,2024,(09):60-61.
[6]陈日益.深秋天然果品“四大补”[J].健康生活,2024,(10):52-53+59.
[7]李杰,刘绪强.“水中人参”芡实的食疗方法[J].中国食品,2025,(01):117.
来源: 凤凰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