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内科门诊,常听到家属焦急询问:“医生,我家老人中风后回家吃饭总呛,该怎么办?”这背后是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这一隐形杀手——据最新流行病学数据,约51%-73%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若居家康复不当,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风险。作为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我结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指南》及临床案例,为您打造这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居家康复指南,助您守护患者“舌尖上的安全”。

一、精准识别:用“一杯水”测出风险等级

居家康复前,先做“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让患者端坐,用带刻度的吸管喝30ml温水,观察5个等级的表现:

Ⅰ级(安全):5秒内一饮而尽,无呛咳——可尝试经口进食,但需密切观察

Ⅱ级(低风险):分2次咽下,无呛咳——需调整食物性状,避免稀薄液体

Ⅲ级(中风险):一饮而尽但呛咳——暂停经口进食,需就医评估

Ⅳ级(高风险):分2次以上咽下且呛咳——立即就医,警惕隐性误吸

Ⅴ级(极高危):频繁呛咳,无法咽下——需插胃管,启动专业康复

案例:68岁的张大爷,Ⅲ级表现,家属未重视,继续喂稀饭,次日因吸入性肺炎住院。若及时调整为浓稠米糊,可避免危险。

二、饮食管理:从“液体”到“固体”的渐进之旅

采用国际吞咽障碍饮食标准(IDDSI),将食物分为7级,像“爬楼梯”一样逐步过渡:

0-1级(稀薄液体):如清水、薄茶——易误吸,需用增稠剂调至2-3级

2-3级(浓稠液体):如酸奶、米糊——初期训练首选,用婴儿餐盘防洒落;

4-5级(软食):如香蕉泥、蒸蛋——中期恢复,每口3-5ml,像“小鸟啄食”

6-7级(常规食物):如软面包、鱼肉——需确保柔软易嚼,避免坚果、硬糖

实操技巧:用斜口杯喝水,减少仰头。用勺子将食物送至舌根部,而非舌尖。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三、体位与进食环境:细节中的安全密码

正确体位是预防误吸的“黄金法则”:

坐位进食:躯干直立,头部略前屈,下巴内收,形成“吞咽姿态”

卧床进食:抬高床头30-45度,避免平躺,防止食物反流

环境安全:餐具选边缘圆钝、不易碎的材质。餐桌高度适中,避免弯腰或伸颈;地面保持干燥,防滑倒。进食时保持安静,避免分心(如看电视、说话)

四、居家训练:从“被动”到“主动”的康复路径

被动训练:家属用指腹轻柔按摩面颊、唇部,刺激口腔感觉;用冰棉签刺激咽后壁,诱发吞咽反射。

主动训练:

舌肌运动:伸舌、卷舌、顶腮,像“舌头做体操”

下颌运动:张口、闭口、左右移动,增强咀嚼力

咽喉运动:发“a”“o”音,锻炼声门闭合

门德尔森训练:用力吞咽时保持喉部上抬,增强喉部力量

训练频率: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五、家属协作:从“喂养者”到“康复伙伴”

家属需掌握“三大技能”:

喂食技巧:食物置于舌根部,每口3-5ml,待完全咽下后再喂下一口;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若皱眉、咳嗽,立即停止

心理支持:吞咽障碍患者常伴抑郁,需耐心鼓励,避免指责;可通过音乐、聊天缓解焦虑

紧急处理:呛咳时,让患者前倾弯腰,轻拍背部;窒息时,立即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拨打120

六、定期随访:康复效果的“监测器”

每2周进行一次洼田饮水试验,观察吞咽功能变化;每3个月进行一次视频荧光造影(VFSS)或纤维内镜吞咽检查(FEES),动态监测恢复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饮食方案与训练计划,确保康复效果。

结语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居家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通过科学评估、系统训练与家庭护理,多数患者可逐步恢复经口进食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在居家康复中做好每一个细节,方能真正守护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发布[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7,32(12):9.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吞咽障碍康复护理专家共识[J]. 护理学杂志,2021,36(15):1-4.

来源: 王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