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的 “净化工厂”,默默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平衡,却也极其 “脆弱”—— 很多人肾脏出问题,并非因为严重的基础疾病,而是日常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 “伤肾习惯”。这些习惯被肾内科医生反复提醒,却总因 “觉得没事”“改不掉” 而被忽视,长期下来不断 “透支” 肾脏功能,一步步将健康推向肾衰竭的边缘。以下 5 件事,千万别再做了!
1. 把止痛药当 “万能药”:布洛芬、阿司匹林别乱吃,肾小管伤不起
头痛、牙痛、腰痛时,很多人会随手拿出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止痛药,觉得 “吃一片就能缓解,方便又安全”。但肾内科医生最怕看到这种场景 —— 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会直接损伤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药物进入体内后,会抑制肾脏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肾血管收缩,减少肾脏血流量;长期或过量服用,会让肾小管逐渐坏死、纤维化,最终引发 “止痛药肾病”,表现为尿量减少、夜尿增多,甚至快速进展为肾衰竭。
更危险的是,很多人把止痛药当成 “长期备用”,比如慢性腰痛患者每天吃一片,却不知肾脏正在悄悄受损。正确的做法是:身体疼痛时,优先查明病因(如腰痛可能是腰椎问题,而非单纯 “劳损”),而非盲目吃药;若实在需要止痛,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对肾脏影响远小于布洛芬),且严格控制剂量和服用时间,避免连续吃超过 3 天。记住:止痛药不是 “万能药”,更不能当 “保健品” 长期吃。
2. 顿顿高盐重口:盐多伤肾不只是说说,肾小球会被 “压坏”
“炒菜少放盐没味道”“火锅、腌肉越吃越香”—— 很多人偏爱高盐重口的饮食,却不知盐中的钠是肾脏的 “隐形杀手”。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引发血压升高;而肾小球是肾脏滤过废物的“核心部件”,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会像 “过度拉伸的滤网” 一样逐渐硬化、失去弹性,滤过功能越来越差,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可逆下降。临床数据显示,长期高盐饮食的人,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比低盐饮食者高 30% 以上。
肾内科医生反复强调:每天盐摄入量别超过 5g(约一啤酒瓶盖的量),这不仅包括炒菜时放的盐,还包括酱油、蚝油、咸菜、加工肉(香肠、培根)中的 “隐形盐”。烹饪时可改用柠檬汁、葱花、蒜末、香草等天然香料提味,逐渐减少对盐的依赖;少吃火锅、烧烤、腌菜等高盐食物,别让 “重口味” 毁掉肾脏。
3. 口渴才喝水:长期缺水,肾脏会被“结石、尿酸” 磨坏
“不渴就不用喝水” 是很多人的误区,却不知长期缺水对肾脏的伤害极大。肾脏代谢废物需要依靠尿液作为 “载体”,若长期喝水不足,尿液会浓缩,其中的尿酸、草酸钙等物质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 结石会堵塞肾小管,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绞痛,还可能反复摩擦肾组织,造成慢性损伤;同时,浓缩的尿液会让尿酸在肾脏蓄积,增加高尿酸血症和尿酸性肾病的风险,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肾内科医生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应喝 1500-2000ml 水(约 7-8 杯),肾病患者可根据尿量和医生建议调整。喝水要 “少量多次”,比如晨起喝一杯温水,上午、下午各喝 2-3 杯,别等口渴了才喝(口渴时身体已处于中度缺水状态);避免用饮料代替白开水,含糖饮料会增加肾脏代谢压力,浓茶、咖啡则可能加重脱水。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才能让肾脏 “顺畅工作”。
4. 信 “偏方治肾病”:停用正规药喝 “中药”,马兜铃酸会毁了肾
“这个偏方治好了很多肾病患者”“中药能排毒,没有副作用”—— 不少肾病患者被这类说法误导,擅自停用医生开具的降压药、免疫抑制剂,转而喝来源不明的 “排毒中药”“草药汤剂”。但肾内科医生最痛恨这种行为 —— 很多所谓的 “偏方” 中含有马兜铃酸(如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中药成分),这种物质会直接损伤肾间质,导致肾间质纤维化,且损伤一旦发生便无法逆转,短短几个月就可能从 “轻度肾病” 发展为尿毒症,需要终身透析。
更可怕的是,很多偏方宣称 “能根治肾病”,让患者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肾内科医生强调:肾病治疗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只有正规医院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如尿蛋白量、肾功能分期)制定个性化方案;即使需要服用中药,也必须在正规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提前筛查处方中的肾毒性成分,绝对不能信 “偏方”“土方”,拿自己的肾脏 “赌健康”。
5. 查出蛋白尿却不管:“没症状” 不代表 “没事”,肾小球会被 “磨坏”
体检时发现尿蛋白 “+”(弱阳性),很多人觉得 “身体没不舒服,不用管”,却不知蛋白尿是肾脏发出的 “紧急警报”。尿蛋白的出现,意味着肾小球的滤过膜已受损 ——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无法通过肾小球滤过到尿液中,若出现尿蛋白,说明滤过膜出现 “漏洞”,蛋白质漏出的同时,也会像 “砂纸” 一样反复摩擦肾小球,加速肾小球硬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临床中,很多尿毒症患者都是从 “忽视蛋白尿” 开始,一步步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正确的做法是:一旦查出尿蛋白,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指标,明确病因(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尿蛋白(如服用沙坦类降压药、调整饮食),定期复查,避免病情进展。记住:肾脏的损伤是 “无声的”,蛋白尿就是它的 “求救信号”,千万别忽视。
这 5 件事看似平常,却在悄悄 “消耗” 肾脏功能,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如水肿、乏力、尿量异常)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肾内科医生反复提醒:护肾不是 “生病后才做的事”,而是要从日常习惯入手,避开这些伤肾行为,才能让肾脏健康运转,远离肾衰竭的风险。别等指标恶化才后悔,从今天开始,好好呵护你的 “肾”!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