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民间有 “贴秋膘”的习俗 —— 通过吃些肉类补充能量,为过冬做准备。但对肾病患者来说,传统的 “贴秋膘” 方式(如吃红烧肉、炖排骨、酱肘子)并不适合:这些食物高脂肪、高磷,容易导致血磷超标、血脂升高,加重肾脏负担。其实,肾友也能 “贴秋膘”,关键是 “选对食材、控好量”,既能应季补营养,又能守护肾脏健康,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换种 “膘” 来贴:低脂高蛋白食材,补营养不升磷
肾友 “贴秋膘” 的核心是补充优质蛋白,而非脂肪,因此要避开肥肉,选择低脂高蛋白的肉类,既能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又不会增加肾脏代谢压力。
推荐优先选择鲈鱼:鲈鱼每 100g 含磷仅 130mg,脂肪含量约 3.4g,属于低磷低脂肉类,且富含 Omega-3 不饱和脂肪酸,能保护血管内皮,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烹饪时采用清蒸的方式,去除鱼皮和鱼籽(高磷),每次吃 100g 左右(约掌心大小),每周 2 次,既能补充蛋白,又能护血管。
鸡胸肉也是不错的选择:每 100g 鸡胸肉含磷 150mg、脂肪 1.9g,蛋白质含量高达 20g,是 “高蛋白低负担” 的代表。可将鸡胸肉剁成泥,加入少量淀粉(如玉米淀粉,控制用量)做成鸡肉丸子,煮汤或清蒸食用,这样处理后肉质更软嫩,容易消化吸收,避免因咀嚼困难导致的进食量不足。同样每次吃 100g 左右,搭配蔬菜一起吃,营养更均衡。
2. 多吃 “养肾秋菜”:低钾蔬菜为主,排湿防燥
立秋后空气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便秘、水肿等问题,肾友可多吃应季的低钾 “养肾秋菜”,既能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又能缓解秋季不适。
圆白菜是秋季的 “宝藏蔬菜”:每 100g 含钾 124mg,属于低钾蔬菜,且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K。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透析肾友常见的便秘问题;维生素 K 则能辅助保护骨骼健康,减少骨病风险。食用前建议将圆白菜切小块,用沸水焯水 1-2 分钟(焯水可去除约 30% 的钾),捞出后凉拌(少放盐和酱油,用醋、葱花调味)或做汤,每次吃 150g 左右,清爽又健康。
冬瓜也是秋季养肾的好选择:每 100g 含钾 78mg、钠 1.8mg,几乎无负担,且含有丙二醇成分,能温和促进尿液排出,帮助身体代谢多余水分,缓解秋季干燥引发的水肿。可将冬瓜去皮去籽切小块,煮水喝(不加糖)或清炒,每次吃 200g 左右,既能补水防燥,又能减轻肾脏排水压力,适合透析间期有轻微水肿的肾友。
3. 主食加点 “养肾粮”:低磷杂粮掺着吃,控糖又护血管
立秋后主食若只吃精米白面,容易导致血糖波动,还可能因膳食纤维不足加重便秘。肾友可在主食中加入少量低磷杂粮,既能丰富口感,又能慢升糖、控血脂,但要避开高钾杂粮(如玉米、红薯、紫薯),避免血钾超标。
推荐在白米饭中掺 30g 燕麦或小米:燕麦(纯燕麦片,无添加)每 100g 含磷 290mg,但每次仅添加 30g,实际摄入磷量不足 90mg,且富含 β- 葡聚糖,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帮助稳定血糖,还能降低胆固醇;小米每 100g 含磷 220mg,同样少量添加(30g),能补充 B 族维生素,改善秋季易出现的疲劳、乏力。煮饭前将杂粮与大米一起浸泡 30 分钟,煮出的饭更软糯,消化吸收更好,每次主食总量控制在 100-150g(生重),避免过量摄入碳水。
4. 少吃 “秋膘雷区”:高糖高磷食物,坚决避开
秋季有不少应季食物看似适合 “贴秋膘”,实则是肾友的 “饮食雷区”,吃了容易导致指标失控,必须坚决避开。
首先是月饼:中秋临近,月饼成为秋季热门食品,但月饼高糖、高油、高磷(如莲蓉月饼、五仁月饼,含大量糖和坚果),1 块中等大小的月饼,糖含量可能超过 30g,磷含量超过 200mg,吃 1 块就可能让当天的糖和磷摄入超标,加重肾脏和胰腺负担,诱发血糖波动、血磷升高。
其次是栗子:栗子虽被视为 “秋季进补佳品”,但每 100g 含磷 465mg,属于高磷食物,且淀粉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肾友若大量食用,会让血磷快速飙升,诱发皮肤瘙痒、骨痛等症状。
最后是传统炖肉(如炖排骨、炖牛肉):这类食物在炖煮过程中,肉中的磷会溶解到汤中,且为了追求口感,常加入大量酱油、糖等调料,导致肉和汤都高磷、高盐,肾友吃了不仅会升磷,还可能加重水肿和高血压,完全不符合 “护肾” 需求。
若实在想解嘴馋,可选择少量低钾零食,如 5 颗草莓(每 100g 含钾 131mg)或半根蒸山药(每 100g 含钾 213mg,控制分量),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会给肾脏带来负担。
肾友立秋 “贴秋膘”,关键是跳出 “跟风吃肥肉” 的误区,围绕 “低脂、低磷、低钾” 的原则选择食材,合理搭配肉、菜、主食,控制好每类食物的摄入量。这样既能应季补充营养,安稳度过秋季,又能守护肾脏健康,让指标保持稳定,真正实现 “贴秋膘” 与 “养肾” 两不误。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