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肾友因肾脏排磷能力下降,常出现钙磷代谢失衡,进而引发骨代谢异常(如肾性骨病)。这类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很多人等到出现剧烈骨痛、骨折时才察觉,此时病情已较严重,治疗难度大幅增加。其实,骨代谢异常在早期会释放 5 个 “预警信号”,透析肾友若能及时警惕,尽早干预,就能有效延缓骨病进展,避免骨头 “变脆”。
1. 关节僵硬:晨起或久坐后动不了,别归为 “年纪大”
很多透析肾友晨起后或久坐(如透析结束后),会发现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僵硬发紧,活动时还会发出 “咯吱” 声,需要缓慢活动几分钟才能缓解。不少人觉得这是 “年纪大了关节退化” 的正常现象,却不知这可能是钙磷沉积在关节腔的早期信号 —— 当血液中钙磷浓度过高时,多余的钙磷会以结晶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滑膜上,影响关节活动,导致僵硬感。
若忽视这种症状,钙磷结晶会逐渐增多,可能引发关节炎症,出现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影响正常行走。建议出现关节僵硬时,不要硬扛或盲目按摩,先记录症状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下次透析时告知医生,同时严格控磷饮食(避免吃坚果、加工肉、浓肉汤),减少钙磷沉积风险。
2. 牙齿松动:刷牙出血、牙齿摇晃,警惕牙槽骨缺钙
透析肾友若发现刷牙时牙龈频繁出血,或牙齿出现轻微摇晃(如咬硬物时感觉牙齿松动),要警惕牙槽骨缺钙的问题。牙齿的稳固依赖牙槽骨的支撑,而透析肾友常因钙磷失衡导致血钙偏低,身体为维持血钙稳定,会 “偷走” 牙槽骨中的钙,导致牙槽骨密度下降、变脆弱,进而失去对牙齿的支撑力,出现牙齿松动。
若不及时干预,牙槽骨会进一步萎缩,可能导致牙齿脱落,影响咀嚼功能,进而加重营养不良。出现这种情况时,除了注意口腔卫生(用软毛牙刷、温和牙膏),还要及时查血钙、血磷水平,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或调整磷结合剂用量,同时多吃富含钙的低磷食物(如蛋清、低脂牛奶),帮助改善牙槽骨状况。
3. 肌肉抽搐:夜间腿抽筋、手臂发麻,别只靠 “补钙片”
夜间睡觉时突然腿抽筋(如小腿肌肉紧绷疼痛),或白天偶尔出现手臂发麻、肌肉抽搐,是透析肾友常见的症状,很多人会下意识认为是 “缺钙”,自行加服钙片,却效果不佳。其实,这种肌肉抽搐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血钙偏低,导致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抽搐;二是血磷过高,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间接导致肌肉异常收缩。
盲目补钙可能会让血钙升高,反而增加钙磷沉积的风险(如血管钙化)。正确的做法是:出现肌肉抽搐时,先不要自行调整钙剂用量,而是及时查血钙、血磷水平,让医生判断具体原因 —— 若为低钙,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钙;若为高磷,则需加强控磷(如调整磷结合剂、减少高磷食物),从根源解决问题。同时,夜间睡觉时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抽搐。
4. 身高变矮:半年少 2-3 厘米,警惕椎体压缩性骨折
部分透析肾友(尤其是老年患者)会发现,半年内身高莫名减少 2-3 厘米,穿以前的裤子时感觉裤腰变松,却没在意。其实,这可能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信号 —— 当骨密度严重下降时,脊柱椎体(如腰椎、胸椎)会因承受不住身体重量而逐渐压缩变形,导致身高变矮,有时还会伴随腰背部隐痛。
这种骨折多为 “隐匿性骨折”,不会出现剧烈疼痛,容易被忽视,但会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后续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骨折。建议透析肾友每半年测量一次身高,若发现身高下降超过 1 厘米,及时做骨密度检查(如 DXA 检查),评估骨骼健康状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如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同时避免搬重物、剧烈弯腰,减少骨折风险。
5. 皮肤瘙痒 + 磷斑:出现白色小疙瘩,骨病已进展
皮肤瘙痒是透析肾友的常见症状,很多人知道这与血磷高有关,但如果瘙痒的同时,皮肤表面出现白色或淡黄色小疙瘩(如米粒大小,常见于背部、手臂),要警惕 “磷斑” 的出现 —— 这是血液中多余的磷沉积在皮肤下形成的结晶,说明磷不仅在骨骼中沉积,还已累及皮肤,骨代谢异常已进展到一定程度。
磷斑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血磷控制不佳,若不及时干预,会加重骨痛、骨变形,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如血管钙化)。此时除了严格控磷饮食、规律服用磷结合剂,还要定期查甲状旁腺激素(PTH)——PTH 过高会加速骨吸收,加重骨病,医生可能会根据 PTH 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如使用拟钙剂),帮助改善骨代谢。
早干预是关键:及时检查,调整方案
骨代谢异常的治疗核心是 “早发现、早干预”。透析肾友若出现上述任一症状,不要硬扛或自行处理,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如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骨密度),让医生明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
- 饮食上严格控磷,避免高磷食物,适量摄入低磷高钙食物;
- 遵医嘱规律服用磷结合剂、钙剂,必要时使用抗骨病药物;
-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增强骨骼强度,但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骨折。
透析肾友的骨骼健康关乎生活质量,别忽视这些早期信号,只要及时警惕、科学干预,就能有效保护骨骼,避免骨病带来的痛苦,让透析生活更有质量。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