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旨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认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有效防治,营造关心关爱痴呆老人的社会氛围。
全世界,每3秒就会新增一位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而我国阿尔茨海默患者数居世界第一,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2》,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已超过1000万,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一、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
1.现代医学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阿尔茨海默病核心病理改变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堆积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细胞受损、死亡,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使患者记忆、思维、语言等能力逐渐退化。
2.中医视角
中医根据其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神情呆滞、言行失常等核心表现,将其归为“呆病”“善忘”“文痴”等范畴。
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四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3.典型症状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记忆力下降且逐渐加重,甚至出现认知和精神问题,包含记忆认知能力下降、定向能力异常、感知表达障碍、行为与判断异常、情绪人格改变等。
二、中医防治阿尔茨海默病
中医治疗基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从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入手,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温和且具针对性的思路:
1.中药内服
髓海不足证:可用七福饮加减;
脾肾两虚证:可用还少丹加减;
气血不足:可用归脾汤加减;
瘀阻脑络:可用通窍活血汤等。
2.中医外治
针灸四神聪、风府、神门等穴位,可醒神益智;每日按揉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舒缓情志、疏通经络、醒神开窍。
三、西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中,西医主要围绕认知功能改善、精神行为管理及辅助干预展开:
1.认知功能改善
遵医嘱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 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
2.精神行为管理
首选非药物干预(如改变环境、安抚沟通),必要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3.辅助治疗
认知训练、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可有效改善情绪和行为症状。
四、日常生活早预防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预防是降低发病风险、守护认知功能的关键。通过在生活方式上做出科学调整,可有效为大脑健康“保驾护航”:
1.益智健脑
坚持终身学习与思维锻炼,不断学习新技能、参与认知游戏、增加阅读和写作等活动。
2.健康饮食
推荐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绿叶蔬菜、浆果、鱼类、坚果、全谷物等食物,以橄榄油为主要烹饪用油,并限制红肉及加工肉类的摄入。
特别推荐可以帮助益智健脑的食材,如核桃、芝麻、山药、鱼类等。可根据个人体质选择药膳,如肾虚者可食用核桃粥,脾虚者可食用山药粥。
3.运动起居
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确保睡眠质量和充足时长。同时,每周保持规律运动,结合平衡与协调性训练,如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提升神经协调功能。
4.情志调养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家人多陪伴、沟通和理解,鼓励参与简单且具有成就感的活动。
避免指责和刺激,有效管理压力,可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
5.定期体检
患者应定期监测并控制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水平,管理心血管风险,戒烟限酒,维持健康体重。
阿尔茨海默病或许会让记忆慢慢褪色,但爱与守护能为患者筑起温暖的港湾。社会各界应当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用科学的认知、耐心的陪伴、主动的参与,共同关注大脑健康,守护每一位老年人的珍贵记忆,让“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的理念融入生活,为痴呆老年人营造更有温度的社会环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侃
指导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脑病一科副主任 高晓峰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