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肾病患者来说,选择优质蛋白是饮食管理的核心,而鱼肉正是 “优质蛋白宝库”—— 它不仅脂肪含量低(尤其是深海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接近人体需求,容易被消化吸收,不会给肾脏带来过重代谢负担;同时,鱼肉中的 Omega-3 脂肪酸(如 EPA 和 DHA)还能保护血管内皮,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对需要长期控病的肾友格外友好。但很多人不知道,鱼身上有两个部位藏着 “伤肾隐患”,即使再爱吃也得果断扔掉,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第一个 “伤肾部位”:鱼籽 —— 高磷高胆固醇的 “隐形炸弹”

鱼籽是很多人眼中的 “营养珍品”,口感细腻软糯,常被当作滋补食材,但对肾友来说,它却是不折不扣的 “健康雷区”,核心问题在于其超高的磷含量和胆固醇含量。

从营养成分来看,每 100g 鱼籽的磷含量超过 1000mg,是鸡蛋黄(每 100g 约 240mg)的 3 倍多,更是远超肾友每日 2000mg 的总磷摄入限额。肾病患者的肾脏排磷能力本就大幅下降,吃一口鱼籽就可能让当天的血磷摄入 “超标预警”,长期食用会导致血磷持续升高,进而诱发高磷血症的典型症状 —— 皮肤瘙痒、骨骼疼痛(磷沉积在骨骼中,影响钙吸收,导致骨密度下降),严重时还会加重肾间质纤维化,加速肾功能恶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鱼籽的胆固醇含量也极高,每 100g 可达 400mg 以上,远超每日 300mg 的推荐摄入量。肾友常伴有心血管问题(如高血压、高血脂),过量摄入胆固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相当于 “雪上加霜”。很多人觉得 “鱼籽量少,偶尔吃一点没关系”,但对肾友而言,哪怕是一小勺鱼籽,也可能打破体内磷和胆固醇的平衡,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务必忍住口腹之欲。

第二个 “伤肾部位”:鱼鳃 —— 藏污纳垢的 “毒素过滤器”

鱼鳃是鱼类呼吸的重要器官,负责从水中过滤氧气和营养物质,但同时也会过滤掉水中的重金属(如汞、铅)、细菌、寄生虫和污染物(如农药残留、工业废水杂质),是鱼身上 “藏污纳垢” 最严重的部位,对肾友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方面,鱼鳃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尤其是重金属)难以通过清洗彻底去除,肾友食用后,这些毒素需要通过肾脏代谢排出,而受损的肾脏无法高效处理毒素,会导致毒素在体内蓄积,加重肾小管损伤,甚至诱发急性肾损伤。另一方面,鱼鳃的嘌呤含量远超鱼肉 —— 每 100g 鱼鳃的嘌呤含量可达 200mg 以上(属于高嘌呤食物),痛风合并肾病的患者吃了,会导致体内尿酸急剧升高,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出现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因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很多人处理鱼时会忽略鱼鳃的危害,甚至觉得 “鱼鳃煮汤鲜”,特意保留下来煲汤,这种做法对肾友来说风险极高。处理鱼时一定要彻底去除鱼鳃,并用清水反复冲洗鱼的头部,避免残留污染物。

肾友安全吃鱼:选对部位、做法和量

鱼肉虽好,但肾友吃鱼要讲究 “精准”,才能在补营养的同时护肾脏,记住以下 3 个关键要点:

1. 选对鱼类:优先低磷品种

购买时优先选择鲈鱼、鳕鱼、带鱼、黄花鱼等低磷鱼类(每 100g 磷含量通常低于 150mg),避开沙丁鱼、凤尾鱼、鱼干等高磷品种。买鱼时尽量选择新鲜活鱼,避免冷冻过久的鱼(可能滋生细菌或氧化变质),也不要买腌制鱼、熏鱼(高盐高磷,加重水肿和肾负担)。

2. 处理到位:只留纯鱼肉

处理鱼时要彻底去除鱼皮(鱼皮含磷和脂肪较高)、鱼籽和鱼鳃,只保留中间的纯鱼肉。如果是带刺的鱼,要仔细剔除鱼刺,避免鱼刺卡喉引发感染(肾友免疫力低,感染后恢复慢)。

3. 健康烹饪:清蒸水煮为主,控制分量

烹饪方式以清蒸、水煮、炖汤为主,避免油炸、红烧(油炸会增加脂肪摄入,红烧时酱油、糖等调料含磷高)。清蒸时可加少量葱、姜、蒜调味,不加盐或用无盐酱油提鲜。每次吃鱼的量控制在 100g 左右(约掌心大小),每周吃 2 次即可,避免过量摄入蛋白质和磷,给肾脏留出足够的代谢空间。

总之,肾友吃鱼的核心是 “避害取利”—— 利用鱼肉的优质蛋白和有益成分补充营养,同时坚决避开鱼籽、鱼鳃等伤肾部位。只要选对鱼、处理好、吃适量,鱼肉就能成为肾友饮食中的 “营养助力”,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守护肾脏健康,让饮食管理更轻松。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