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透析肾友来说,长期治疗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乏力、皮肤痒等不适,久而久之,很多人会把这些症状当成 “透析常态”,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这些看似普通的 “小不适”,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紧急求救信号,背后藏着贫血加重、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波动等潜在问题。若一味拖延忽视,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甚至引发心衰、骨病等严重并发症。学会识别这些信号,才能及时守护健康。
1. 透析后仍持续乏力,别归为 “没休息好”
很多透析肾友透析后会感到疲惫,觉得 “睡一觉就好”,但如果睡够 8 小时后,仍全身没力气、连走几步路都喘,甚至连穿衣、吃饭都觉得费力,就别再简单归为 “没休息好” 了。这种持续乏力,很可能是贫血加重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钙)的预警。
透析患者由于肾脏无法正常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生成减少,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身体各器官长期处于 “缺氧” 状态,就会出现乏力、气短的症状;若透析中脱水量过多,或饮食中钾、钙摄入不足,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乏力,甚至伴随肌肉抽搐、心慌等不适。长期忽视这种乏力,会让心脏为了代偿缺氧状态而 “超负荷工作”,逐渐引发心功能下降,严重时可能诱发心衰,危及生命。
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血常规(看血红蛋白水平)和电解质(查钾、钙数值)。如果是贫血加重,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或增加铁剂补充;若是电解质紊乱,则会指导调整饮食或透析方案,比如适当增加低钾食物中的钙摄入,或调整透析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别等乏力影响到正常生活,才想起干预。
2. 皮肤莫名瘙痒,不是 “干燥” 那么简单
透析后皮肤痒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不少人觉得 “涂涂润肤露就好”,或认为是天气干燥导致的。但如果瘙痒越来越严重,痒到忍不住抓出血痕,甚至影响夜间睡眠,抓挠后皮肤出现红肿、感染,就不是 “干燥” 那么简单了,这很可能是血磷超标的信号。
透析虽然能清除部分代谢废物,但对磷的清除能力有限,长期下来,磷会在体内堆积,过多的磷会沉积在皮肤下,刺激神经末梢,引发剧烈瘙痒;同时,高磷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引发骨病,出现关节疼痛、骨骼脆弱易骨折等问题。如果只靠润肤露缓解表面症状,不解决血磷超标的根本问题,瘙痒会反复加重,还会加速血管钙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去医院查血磷值,若确诊高磷,需严格执行控磷饮食:避免吃动物内脏、浓肉汤、坚果等高磷食物,选择低磷主食(如精米、白面);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磷结合剂,帮助减少肠道对磷的吸收。别让 “小瘙痒” 拖成 “大骨病”,早干预才能减轻身体负担。
3. 尿量突然变多或变少,警惕肾功能波动
部分透析肾友(尤其是腹膜透析或刚进入血液透析初期的患者)仍有一定尿量,很多人觉得 “反正要透析,尿量多少无所谓”,但如果一周内尿量突然减少超过 1/3,或尿量莫名增多,同时伴随下肢水肿、腹胀等症状,一定要警惕 —— 这可能是残余肾功能恶化或心功能异常的信号。
残余肾功能是指透析后肾脏仍保留的少量排泄功能,对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至关重要。若尿量突然减少,可能是残余肾功能进一步下降,肾脏排水排毒素的能力变弱,导致水分在体内蓄积,引发水肿;若尿量突然增多,伴随乏力、心慌,可能是心功能异常导致的体液循环紊乱,若不及时处理,会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出现尿量异常时,别抱有 “反正要透析” 的侥幸心理,要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医生会通过检查肾功能(查肌酐、尿素氮)、心功能(做心脏超声)等,明确尿量变化的原因,然后调整透析方案,比如增加超滤量排出多余水分,或调整药物保护残余肾功能。保护好残余肾功能,能减少透析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千万别忽视尿量这个 “晴雨表”。
透析后的身体不适从不是 “正常现象”,每一个反复出现或加重的症状,都可能是身体在求救。肾友们要学会 “细心观察自己”,把乏力、皮肤痒、尿量异常这些信号当成 “健康警报器”,出现异常第一时间就医,而不是硬扛或拖延。很多严重并发症,都是从小问题慢慢发展而来的,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小风险拖成大麻烦,让透析治疗更安全,生活更有质量。记住,对透析肾友来说,关注身体的 “小信号”,就是守护自己的 “大健康”。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