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5: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如何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些检查,避免漏诊和误诊?
核心观点:全身病变首选 PET-CT,高风险部位针对性补查。
观点解读:出现淋巴结转移时,可能还有其他部位的转移,PET-CT 能快速发现全身转移病灶。PET-CT 检查对脑部不敏感,应结合 MRI 检查。
问题6:当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相似时,如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等,如何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防止误诊?
核心观点:皮肤镜检查分析结构模式,识别关键特征。
观点解读:皮肤镜可放大观察皮肤结构,黑色素瘤呈现异常网状、蓝白膜或不规则血管,色素痣结构规则,脂溢性角化病有脑回样或裂沟样表现,帮助快速初步鉴别。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