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普研究员 周 虹
和科学家做同事,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但跟大多数同事不太一样,我是一个学大众传播而不是学水利工程的人。所以,在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最初岁月里,我曾经反复问自己:“我究竟能够为水利水电行业做些什么?”于是,带着这个问题,一个科普人开启了一段长达18年的寻找答案之旅。
初心:让更多人了解水
2009年10月,工作只有2年的我,很幸运地成为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家成就展基础设施单元的讲解员。在北京展览馆里,我遇到了一位老人:他80多岁了,听力不是很好,一直把手搭在耳朵上,凑近我来认真地听。那天,老人家在三峡大模型前站了很久,一边听一边问我各种问题。快闭馆前,老大爷颤抖着声音说:“姑娘,咱北京城修密云水库的时候,我就在那儿做工。我总想着啥时候去三峡大坝看看,没想到能在这儿听到你的介绍。老汉我没遗憾啦!这一座座水利大工程确实了不起!”
老人家的这番话,我一记就是十六年。很显然,他是我记忆中一位特殊的老人,但同时也是关心我们国家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位普通老人。他内心的那份执着和向往,深深感染了处于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我,也让我收获了向大家传播水科学、讲述水故事的初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水,了解中国的治水故事和治水成就。
传承:走进科学家的世界
2011年我成了一位职场妈妈,也走到了一个新的职业起点——讲述水利科学家的故事、传播中国科学家精神。那一年,我加入了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组,开始接触和了解中国水科院的一群充满智慧的老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第一位采写对象是我们的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秉南。
还记得在完成系列采访后开始撰写林院士传记的那段日子,我经常在夜里把襁褓中的孩子哄睡,然后抱着电脑坐在床边,认真拜读林秉楠院士的自述、查阅采访录音,写下一章又一章的书稿。多少个夜晚,我被林院士讲述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和心路历程感动着。一串串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词句,仿佛把我带到了林院士面前,听他讲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科研和取得的创新和突破。
后来的十来年里,我又先后走进过好几位院士的世界,汪闻韶、朱伯芳、陈厚群……整理他们的事迹材料,讲述一个个我身边的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故事,也因此被评为了“共和国水利故事讲述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数次地被老水利人的爱国、敬业、创新、求实深深打动,也真切地懂得了什么是科学家的信仰和奉献,什么是共产党人的自强不息与薪火相传。
聚焦:传播水科学的星星之火
2012年秋天,受单位委托我走进二里沟中心小学(现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给孩子们讲科普课。在最初的跃跃欲试和兴奋不已散去之后,我焦虑起来——到底给孩子们讲什么和怎么?就在又一个辗转反侧的夜里,我脑子里灵光一闪,突然想起展览馆里那位老大爷。对!就讲我们了不起的水工程吧。
那天,学校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台下是 300多个孩子和他们的老师。我说:洪峰来临时,三峡工程会大口大口喝水、那水库的大肚子呀被洪水装得满满的,台下一片咯咯的笑声;我再说:从今年开始,三峡可不是一个人战斗,它会跟几十座水库大坝兄弟组成最强兵团。那它们是怎么共同抵抗洪魔的呢?孩子们变得目不转睛、鸦雀无声;最后,我向他们提问,只见来自四面八方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老师,我知道,我来答!”那个下午,我被小小少年们对科学的好奇和渴望打动了,心底似乎有个声音在对我说:“水科学故事你要好好讲,要为更多人讲下去!”
这些年来,我担任过校外水课堂老师,带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起探索地球水资源的奥秘;我主编过《大坝工程》科普读本、策划过《科学世界》主题专刊、编译过国外的科学绘本、组织过“走近国之重器”系列科普活动、担任过北京市“典赞时刻”科学跨年活动的演讲嘉宾,还把水科学故事讲到了更新更大的舞台——2023年,我从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海选的4万多人中一路突围,走进了只剩下全国30强的总决赛,创下了我们水利人科普国赛的新纪录。这一路上,科普的内容在变、形式在变、舞台在变,不变的是我始终与传播水科学同行。
反哺:服务水利水电科技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他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水利科普人,在我看来,传播好水科学既是努力地在提升公众对水的科学认知,也是在以另一种形式为水利水电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2013年因为工作需要,我离开了职能管理岗位来到全国学会秘书处,投身为行业搭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这样一份使命中。我把学会工作概括为聚焦四服务的五大平台建设,包括:建言献策、技术支撑、国际合作、人才举荐和科普宣传平台。来学会这12年里,我一点点调整角色定位,不断思考和尝试怎么发挥好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如何在传播水科学、讲述水故事的同时更好地反哺我们的科研团队和科技工作者。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我深刻领会到学会的工作不仅在于自己怎么干,更重要的是凝聚起行业的力量一起干。于是,在领导们的支持下,依靠广大会员单位,我们陆续策划和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并慢慢做成了品牌。比如:“水库大坝之声”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号,水库大坝公众认知论坛,“中国大坝行”主题报道,学会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科学技术奖、“科学家讲党课”活动,以及学会学术年会、大坝安全国际研讨会等等。今年5月,学会和中国水科院联合组建秘书处牵头承办的ICOLD2025大会在成都圆满落幕。大会以“共同的挑战、共享的未来、更好的大坝” 为主题,围绕世界坝工事业机遇与挑战、现状与未来,共享经验、共谋良策、共促发展。水利部李国英部长在大会开幕式上创新性提出了建设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的中国理念、实践及倡议,得到了国际坝工界的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可以说,这场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正是通过搭建高端学术平台,讲述中国治水故事,并服务中国水科技创新和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助力:甘做后来人的前浪
当时间走到2024年,一转眼我已四十不惑,已经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这一年,我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两个新节点:一是成为了党支部书记,二是成为了全国水利系统第一位科普研究员。这两个新的身份或许是对我这些年工作成绩的些许肯定,但它们真正带给我的是新的使命和担当。
我开始从台前走向幕后,参与中国水科院“时代杯”科普讲解大赛和“水滴与少年”科普夏令营的策划筹办,指导年轻的同事们创作作品去参与各类宣讲、演讲、展演和科普比赛,并给打算走科普路线的同事提出职称申报和职业发展的建议;同时,我又从幕后走向台前,带领支部成员们一块去探索和实践我们的“以党建促会建”之路,通过政治引领、深入人心,立根铸魂、直抵人心,建家交友、凝聚人心三“心”,让基层党建鲜活起来。
2023年全国防灾减灾日那天,我应《科技日报》之邀在线上为1000多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讲课。有个来自安徽的小女孩站起来问我:“周老师,您说是古人还是现代的工程师治水更有智慧呢?”我告诉她,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有句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工程师同样是因为站在了古代先贤的肩膀之上,才能在治水兴水的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这些话,其实也是在回答我给自己的那个问题:“我能为水利水电行业做些什么?”我想,就是要“追随与突破”,要勇敢追随前辈们的脚步,始终以不变的赤子之心,用心传播水科学的星星之火、用情讲好中国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故事。同时,反哺科技创新,并助力更多的后来人。
这,便是一个科普人的答案和故事。
来源: 水库大坝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