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3: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查的多种指标意义不同,如何准确解读这些指标以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核心观点:免疫组化需联合多种标志物综合判断。
观点解读:S-100 蛋白、HMB-45、Prame、Melan-A 和 SOX10 等指标各有侧重。例如,S-100和SOX10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HMB-45、Prame对恶性病变更特异,Melan-A 帮助确认黑色素细胞来源。单独使用可能误诊,联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问题4:黏膜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确,针对黏膜部位应如何制订有效的筛查策略,提高早期诊断率?
核心观点:异常症状早查,避免延误诊断。
观点解读:黏膜黑色素瘤多发病隐匿,且症状出现晚。如出现反复鼻出血或鼻塞、阴道出血、口腔黏膜溃疡、大便不畅及出血、异常肿块或颜色改变时,应立即就医。例如,口腔、外阴、肛周出现黑斑,需及时就诊,必要时做病理活检排查。
来源: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