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最近总把钥匙藏到冰箱里”“我爸昨天反复问了我8遍‘今天周几’”…… 当你发现父母出现这些“反常”现象时,别轻易调侃他们“老糊涂了”—— 这可能不是正常的衰老,而是老年痴呆发出的信号。
医学上,老年痴呆又称为“痴呆症”,指的是一组由大脑病变引起的、以认知功能持续衰退为核心表现的综合征。老年痴呆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它其实是个 “大家族”,阿尔茨海默病是“家族”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占比在60%~70%。此外还有血管性痴呆(比如中风后引发的,占比在15%~20%)、路易体痴呆(会伴随视幻觉、帕金森症状)、额颞叶痴呆(由额/颞叶萎缩引起的早期人格行为改变或语言障碍)等类型。但我们常说的 “老年性痴呆”,一般指阿尔茨海默病,今天正好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让我们从更广义的角度聊聊老年痴呆。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1 先澄清:老年痴呆不是 “老糊涂”,是会 “偷走记忆” 的病
首先要打破一个误区:“人老了记性差很正常”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人老了记性差很正常” 这句话对不对?
对,但只能说对了一半。
正常衰老的健忘,就像手机内存满了偶尔卡顿 —— 比如想不起昨天吃了啥,但提醒一下能想起来。但老年痴呆的健忘,是手机硬盘直接损坏 —— 比如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因为这种痴呆是一种会逐渐摧毁大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大脑里有个结构叫 “海马体” ,负责临时处理与巩固记忆,相当于大脑的“记忆管理员”,它不负责永久存储,而是负责处理新信息并将其有序地存入最终仓库(大脑皮层)的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海马体会慢慢萎缩,同时大脑里还会出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这种缠结像电线老化打结,导致神经细胞无法传递信号。这也是为什么患者会从 “忘事” 慢慢发展到 “认人”“说话”“生活自理” 全出问题 —— 大脑的 “核心组件” 在一步步失效。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2 别等 “晚期” 才发现!这8个信号是身体在求救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数据有所不同,截至2025 年9月,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粗发病率约为9.1%,≥80岁是20%-40%。更让人揪心的是,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时长约2.8年,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没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老年痴呆从早期、中期到晚期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信号。有些信号属于“早期预警”,但很多家庭会当成“老糊涂”而忽略,等到患者连家人都认不出的中晚期阶段,才慌了神。其实只要留意这些“预警”信号,就能早发现、早干预: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近事失忆” 是典型信号:记不住刚发生的事(比如 “刚吃过饭却说没吃”),但对几十年前的事记得很清楚(比如能详细说年轻时的工作)。这是因为大脑优先 “删除” 近期记忆,就像手机先清理缓存,再损坏本地文件。
“方向感走失” 要警惕:以前熟悉的路突然认不得,比如在小区里绕圈找不到家;甚至在家中走错房间,把厨房当卫生间。
“语言混乱” 藏隐患:说话时突然卡壳,比如想不起 “牙刷” 叫什么,只能说 “刷牙用的那个东西”;或者反复说同一句话,比如10分钟内重复 “今天要去买菜” 5 次。
“判断力掉线” 别忽视:比如把冬天穿的棉袄当夏天衣服穿;买东西时给小贩 100 元,却让对方找200元;甚至轻信陌生人,给诈骗电话转钱。
“做事变笨” 是提示:以前会做的事突然不会了,比如煮面条忘了放水,用洗衣机却不知道按哪个键。
“情绪性格大变” 要留意:原本温和的人突然变得暴躁、多疑,比如怀疑家人偷自己的钱;或者变得冷漠,以前喜欢跳广场舞,现在连门都不想出,整天发呆。
“丢三落四” 成常态:不是偶尔找不到钥匙,而是把东西藏到奇怪的地方,比如把存折放进垃圾桶,把眼镜藏进米缸,事后还不记得自己藏过。
“社交退缩” 别轻视:拒绝参加朋友聚会、家庭聚餐。
如果家里老人出现2个以上这些信号,并且持续了3个月以上,最好尽早到医院做检查。
03 年轻人能做的3件事,比“以后孝顺”更实在
帮父母 “管好身体”:血管健康 = 大脑健康
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会增加2-3倍。因为血管出问题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就像给电脑供电不稳,时间长了硬件会损坏。年轻人可以这样做:
定期帮父母测血压、血糖:比如买个电子血压计,每周提醒他们测1-2次,记录数据;如果父母有糖尿病,记得提醒他们按时吃药、控制甜食。
陪父母 “动起来”:每天30分钟的快走、太极、广场舞都可以 —— 运动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还能刺激神经细胞生成。
帮父母调整饮食:简单说就是多吃绿叶菜(菠菜、西蓝花)、深海鱼(三文鱼、鳕鱼)、坚果(核桃、杏仁),少吃油炸食品和甜食。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4 帮父母 “锻炼大脑”:别让大脑 “闲置”
大脑和肌肉一样,越用越灵活。很多老人退休后没事做,每天看电视、发呆,大脑长期 “闲置”,反而容易退化。年轻人可以这样帮父母 “健脑”:
找 “适合老人的兴趣”:比如教父母用手机拍照、剪辑小视频记录生活;陪他们下棋、打麻将等,这些活动能让大脑的 “记忆区”“语言区”“运动区” 都动起来。
多和父母 “聊天互动”:每周给父母打1-2次视频电话;回家时多陪他们回忆往事,激活大脑的 “长期记忆区”,延缓衰退。
鼓励父母 “学新东西”:比如让父母学用智能手机的新功能;如果父母喜欢做饭,教他们学一道新菜 —— 学习新事物能刺激大脑产生新的神经连接,就像给电脑装新软件,让系统更流畅。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最后想说,老年痴呆不是无法应对的 “绝症”,而是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控制的 “慢性病”。目前医学上已有成熟的干预体系,既能通过非药物的方式改善生活质量,也能借助药物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尽可能维持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更重要的是,别等父母“忘”了你,才想起要多陪陪他们。
作者:九一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张怀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副主任医师
策划:翟国庆
出品:科普中国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