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波三折的求医之路
1、首诊波折:从“卵巢囊肿”到宫颈腺癌的意外发现
2025年5月,65岁的李奶奶(化名)因“下腹坠胀半年,盆腔肿物4天”入住湖南某医院,初诊为“卵巢囊肿”。5月23日,她接受了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然而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却如惊雷——宫颈管组织中检出腺癌,倾向粘液腺癌。
手术团队立即调整方案,紧急实施更彻底的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大病理最终确诊:宫颈腺癌IB1期(病变浸润宫颈间质全层,无脉管、神经侵犯,淋巴结未转移)。尽管手术成功,李奶奶术后却因反复腹泻备受煎熬,经抗真菌治疗及肠道调理后才逐渐好转。
2、跨城会诊:广州专家揭开“胃型腺癌”的特殊面纱
为进一步明确肿瘤性质,李奶奶携带病理切片奔赴广州某医院会诊。结果令人警觉:肿瘤并非普通宫颈腺癌,而是“中低分化宫颈粘液腺癌,具有胃型腺癌分化特征”,且合并子宫内膜受累、一侧卵巢浆液性肿瘤。两家权威医院的诊断一致——术后需补充放化疗。
此时,李奶奶的治疗陷入关键节点:既要面对癌症复发的风险,又需权衡放化疗对身体的影响,她急需一位值得信赖的专家,制定更精准的个体化方案。
3、信任落定:因一段科普视频选择“守护者”陈亦乐教授
近日,李奶奶慕名来到湖南妇女儿童医院找到妇科肿瘤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陈亦乐教授。经陈亦乐教授全面评估,李奶奶被确诊为“宫颈胃型腺癌IB1期”,同时合并肠易激综合征、肝囊肿等问题,随即住院接受系统治疗。
提及选择陈亦乐教授的原因,李奶奶朴实地说:“看了陈教授的科普视频,我相信她的技术和医德。”
这份信任背后,是陈亦乐教授四十余年妇科肿瘤诊疗经验的沉淀——作为湖南省妇科肿瘤学术带头人,她擅长宫颈癌、卵巢癌等疑难肿瘤的个体化治疗,领衔团队完成众多高难度妇科肿瘤手术。更让患者安心的是,她始终秉持“保留生理功能、提升生存质量”的治疗理念,在规范治疗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用专业与温度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赖。
二、陈教授科普:宫颈胃型腺癌
1、什么是宫颈胃型腺癌?
宫颈胃型腺癌(Gastric-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是宫颈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其细胞形态与胃黏膜上皮相似,约占所有宫颈腺癌的10%-20%。与普通宫颈癌不同,这类肿瘤往往与高危型HPV感染无关,常规宫颈筛查容易漏诊,其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预后相对较差。
该病常见症状包括阴道排液、异常出血、盆腔肿物等,但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常已处于进展期。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如HIK1083、MUC6等)。
2、分期与多学科综合治疗
根据FIGO分期,IB1期指宫颈癌病灶局限于子宫颈,浸润深度>5mm但最大径≤2cm。该期别治疗以手术为主,通常采用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
由于胃型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即便早期患者术后也常需补充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放射治疗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常用方式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该技术可精准覆盖靶区,同时减少对膀胱、直肠等周围器官的照射剂量,降低治疗副作用。
对于部分高危患者,还可能推荐辅助化疗,常用方案为铂类为基础的综合化疗。
陈亦乐教授提醒:宫颈胃型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可能仅表现为阴道排液增多或异常出血。定期妇科检查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出现不明原因的下腹坠胀、阴道排液异常增多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如今,李奶奶的治疗仍在继续。从湖南到广州,再到回到湖南选择陈亦乐教授,这场跨越三地的求医路,不仅是一位癌症患者的抗争,更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双向奔赴——患者将健康托付给医者,医者以专业与仁心回应期待。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黄凯凤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黄凯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