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冰壶运动员凝视赛道时,他们看到的是几何学与动力学的完美结合——每一次掷壶都是一道复杂的物理题,每一次碰撞都可能改变比赛走向。而现在,一台六足机器人正试图用数学模型解开这道题。
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团队最新开发的冰壶机器人系统,首次将“击打域”(Hitting Domain)和“击打树”(Hitting Tree)概念引入冰壶策略分析,让机器能够像人类选手那样进行战术推演。这项研究不仅帮助机器人在真实比赛中战胜人类选手,更开创了腿式机器人在策略性体育竞赛中的应用先例。
冰壶比赛的数学密码
传统冰壶策略研究存在明显局限:多数成果直接给出最优策略,却缺乏机器人可理解的数学描述。研究团队通过建立冰壶碰撞模型发现,当主动冰壶撞击静止冰壶时,存在一个特定的角度范围(击打域),在这个范围内碰撞才会发生。更巧妙的是,碰撞后目标冰壶的运动方向正好与入射方向关于接触点对称。
面对场上多个冰壶的复杂局面,研究者开发出“击打树”生成算法:先通过组合数学列出所有可能的碰撞组合,再通过排列生成碰撞序列,最后用几何约束进行剪枝。这个过程就像让机器人学习下棋时的“走法推算”,只不过棋盘是冰面,棋子是20公斤的花岗岩冰壶。
机器人的“三种形态”
这款六足机器人的设计充满巧思:
- 六足行走时采用3-3步态,始终形成稳定三角支撑
- 四足调整时能以毫米级精度定位起踏器
- 双足投掷时通过后腿蹬踏产生推力
特别设计的聚四氟乙烯滑板减少冰面摩擦,而改装的前肢配备驱动轮系统,可精确控制冰壶旋转速度。
从策略到执行的转化艺术
研究团队建立了完整的控制参数求解体系:
- 通过策略反推碰撞点的运动状态
- 采用前-后摩擦不对称模型计算释放参数
- 通过迭代搜索确定最佳投掷参数
这个过程中,机器人需要求解五个关键参数:投掷角度、蹬踏速度、滑行时间、推送速度和旋转角速度。就像厨师掌握火候一样,机器人必须精准控制这些参数才能实现预定策略。
实战检验:误差仅0.0053米
在防守型投掷测试中,机器人的计算落点与实际位置误差仅0.1555米,低于国家级轮椅冰壶运动员0.8-1.3米的误差范围。在击打测试中,误差更是缩小到0.0053米——相当于一粒芝麻的尺寸。这种精度帮助机器人在真实比赛中成功实施多次战术击打。
未来与挑战
尽管取得突破,系统仍面临挑战:摩擦系数的实时测算、环境因素对冰面的影响、视觉定位精度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者表示,这项技术的意义远超体育竞技本身,它为腿式机器人在复杂决策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