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午后,太阳仿佛一团炽热的火源悬在空中,将无形的热浪倾泻而下,大地像一口巨锅,地表的热气透过柏油路面升腾,空气湿热得仿佛能挤出水来,天空则像一只紧扣的锅盖,将所有热量困在其下。

医院里,急诊室呼叫器一声接一声地响。刚刚送走一位因高温中暑的环卫工人,又有一位突发心梗的老人被推进抢救室。2021年6月下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因罕见的“热穹(Heat Dome)”现象,连续数日气温超过40℃,最高达49.6℃,刷新全国历史纪录。短短一周内,发生了至少619起因高温而过早死亡案例。这类事件并非偶发,而是全球变暖下极端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的真实注脚。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与气候条件显著相关的气候敏感疾病导致39,503,684人死亡,占全年因病死亡总人口的69.9%,并造成1,530,630,442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损失。

这相当于“偷走”了人类约2200万人的整整一生。

气候敏感疾病

何谓“气候敏感疾病(Climate-Sensitive Diseases)”?顾名思义,它是指那些在发生、传播或加重过程中明显受到气候条件影响的疾病类型。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湿度、极端天气事件以及空气污染等。IPCC报告之所以把它们单独列出,是因为这些气候变量的变化能够显著改变疾病的暴发频率、季节分布、传播范围和健康结局。

2019年,气候敏感疾病造成了15.3亿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过早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Lost,YLL),例如一个人本应活到80岁却因中风在60岁去世,就损失了20年寿命;另一部分是带病生存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即在疾病折磨下度过的不健康岁月,例如长期哮喘患者在50岁到60岁之间的10年即会折算为一定权重的寿命损失。全球范围内的统计意味着,2019年人类总计损失了相当于15.3亿年的健康生命。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全球平均寿命72.8岁”进行折算,则相当于“偷走”了2200万人的一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气候敏感”并不等于“由气候造成”。例如绝大多数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本身就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而气候在这里只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和放大器,并非唯一的直接元凶。IPCC报告的目的,是强调气候条件对人类健康风险的巨大影响,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每一起死亡都简单归因于气候变化。

图片来源:Pexels。

心血管疾病:最典型的气候敏感疾病

根据IPCC AR6 WGII 报告,2019年在所有气候敏感疾病死亡中,心血管疾病占比约32.8%,是气候敏感疾病中致死人数最多的一类。这里的“气候敏感疾病”是指那些其发生、严重程度或死亡率显著受气候条件(如极端高温、空气污染等)影响的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是这些心血管死亡的直接唯一原因。

心血管疾病本身的基线负担极大,患病人群庞大,加之高血压、糖尿病、饮食习惯、运动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这一疾病的气候归因格外复杂。然而,气候原因仍不可忽视。

极端高温会导致人体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电解质紊乱,直接增加心梗和中风的风险;严寒则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脏负担。空气污染也是关键触发因素,持续的热浪往往伴随臭氧浓度升高和PM2.5等颗粒物增加,使慢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提升。2021年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全球多城市研究显示,至少三分之一的热相关死亡可以明确归因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威胁,大片混凝土和沥青在白天吸收热量,夜间缓慢释放,使城市夜晚温度比郊区高出数度,让人体缺乏降温恢复的时间。所有这些叠加效应意味着,即使没有直接的“气候致病链条”,气候变化也足以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无形催化剂。

图片来源:Pexels。

蚊媒疾病: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性四星!

如果说心血管疾病的气候归因是间接性的,那么蚊媒病毒性疾病则是气候变化的直接“足迹”。

在IPCC健康章节的评估表中,疟疾获得了“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性四星(Very High Confidence)”的最高评级,这意味着有充分证据和高度一致的科学结论证明:它是与气候变化关联最显著、影响最清晰的疾病。

疟疾曾是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虽然得益于青蒿素等药物和防控手段,全球每年死亡人数降至约64万人,但其造成的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仍高达5360万年。

另一类更典型的例子是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叮咬传播,症状包括高烧、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严重时可致出血或休克。它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温度和降雨等气候条件极为敏感。根据IPCC预测,到2080年全球将有数十亿人口面临登革热风险。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记录到全球登革热病例创下1460万例的新高。

图片来源:Pexels,by Agoenk Fatahillah。

最后是基孔肯雅热,很多人是在2025年才第一次知道这种疾病的名字。2025年,基孔肯雅热在全球大爆发,我国广东地区也受到波及。这是一种由埃及伊蚊传播的病毒名字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基马孔德语,意为“弯腰的人”,因为感染者常因关节剧痛而无法直立。科学家发现,基孔肯雅热的迅速传播至少有五大驱动因素:病毒基因突变、全球变暖导致的适生区扩大、传播季节延长、潜伏期缩短以及极端天气增加积水环境。其中四项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例如,当环境温度从25℃升至30℃时,病毒在蚊体内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具备传播能力的时间)可从12天缩短至7天,大大加快了传播效率。

全球变暖不仅让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蚊媒疾病红色的高风险图景,也让更高纬度地区进入伊蚊的潜在活动范围。这些变化意味着,蚊媒疾病可能从传统的热带病变成广泛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流行病。

从全球升温到个人体温的生命守望

全球变暖不是遥远的科学预测,而是当今人类必须面对的健康挑战。从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放大,到蚊媒疾病的直接扩散,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无形推手。

IPCC强调,减缓气候变化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公共卫生行动: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就可能意味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免于疾病折磨,甚至直接延长寿命。各国政府需要在能源结构转型、城市适应规划、病媒监测和医疗体系建设上加大投入;社区和个人也应通过低碳出行、节能生活、及时清理积水等方式参与其中。

39,503,684人死亡,这并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健康预警。

来源: 五分钟聊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