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上的抛物柱面天线展开时“慢半拍”或“不同步”,可能导致通信中断甚至任务失败。传统驱动系统依赖电机和复杂传动,不仅笨重(占天线重量30%以上),还难保证多方向同步展开。近日,我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团结教授团队在《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受折纸艺术启发,研发出“螺旋弹簧+薄壳铰链”弹性驱动系统,让单层桁架天线横向、纵向展开时间差小于0.2秒,折叠体积缩小11倍,重量比传统设计轻15%,破解了航天器大型天线“展开难、装不下”的核心难题。

传统驱动的“老大难”:电机又重又“慢热”

抛物柱面天线是航天器的“通信枢纽”,需像“变形金刚”一样在太空中从折叠状态展开成曲面。但传统驱动系统“不给力”:用电机驱动齿轮传动,不仅增加重量(10米级天线驱动系统超60公斤),还存在“同步差”——横向展开快、纵向展开慢,导致反射面线缆缠绕、结构变形。

“就像两人抬桌子,步调不一就会歪。”团队解释,航天器对天线展开精度要求严苛:展收比(展开/折叠尺寸比)需超10,同步时间差要小于0.5秒,传统电机驱动很难兼顾。例如某型号铰链肋天线,展收比仅13.95,但面密度达1.12 kg/m²,远超新一代航天器0.8 kg/m²的指标。

折纸启发的“弹性密码”:螺旋弹簧+薄壳铰链双驱动

团队从折纸“折痕蓄力”中找灵感:能否用弹性元件替代电机,让天线靠“自身弹力”展开?他们设计出两套弹性驱动组件:

横向驱动:螺旋弹簧当“扭矩引擎”
在横向桁架的齿轮副处安装螺旋弹簧,像“上紧的发条”储存弹性势能。弹簧内圈固定在传动轴,外圈固定在支撑框架,展开时释放扭矩,带动齿轮同步转动。关键创新是通过“平行四边形辅助连杆”防转动——在垂直纸面方向加一层与主连杆等长的辅助杆,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避免铰链随连杆“跑偏”,就像给铰链装了“防转护栏”。

纵向驱动:薄壳铰链像“卷尺”自动伸展
纵向桁架用薄壳铰链(tape spring)驱动,这种铰链像“金属卷尺”,折叠时弯曲储存势能,展开时自动弹直。团队将铰链设计成“折叠杆”结构,两端连接横向桁架的支撑框架,展开时通过铰链弹力带动纵向桁架伸展,与横向运动完全解耦(互不干扰),就像抽屉和柜门各自开关。

仿真优化“调参数”:0.2秒同步的背后

弹性驱动的核心是“力道匹配”——横向弹簧和纵向铰链的弹力需精准调控,否则会出现“一快一慢”。团队用MATLAB和Abaqus联合仿真,建立“参数-时间”优化模型:

  1. 建模仿真:在Abaqus中构建横向、纵向桁架的有限元模型,输入螺旋弹簧(半径12mm、宽度8mm、厚度1.2mm)和薄壳铰链(厚度1.2mm、角度130°)的初始参数,模拟展开过程。
  2. 迭代优化:将仿真得到的横向(1.8秒)、纵向(1.5秒)展开时间导入MATLAB,通过算法调整弹簧厚度(螺旋弹簧从1.2mm增至1.52mm,薄壳铰链从1.2mm减至1.01mm),再将新参数传回Abaqus重算,反复迭代12次,最终实现横向1.64秒、纵向1.65秒展开,时间差仅0.01秒。

原型机测试:折叠直径0.71米,能塞进火箭整流罩

基于这套驱动系统,团队造出8米×8米原型机,关键性能“爆表”:

  • 同步精度:横向、纵向展开时间差0.01秒(仿真),原型机测试中因弹簧制造误差略有增加,但仍小于0.2秒(横向1.20秒,纵向1.80秒);
  • 轻量化:驱动系统仅重8.3公斤,比电机驱动轻40%,天线总重56.6公斤,面密度0.88 kg/m²;
  • 折叠能力:折叠后直径0.71米,展收比11.27,能轻松装入长征五号火箭整流罩(直径5.2米)。

“弹性驱动就像给天线装了‘智能肌肉’,无需电机即可自主展开。”团队表示,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未来可用于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的大型通信天线,甚至太空望远镜的主反射面。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