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深空探测离不开大型抛物柱面天线,但传统天线像“大块头”——双层桁架结构重量大、折叠后体积超标,难以塞进火箭整流罩。近日,我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团结教授团队在《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发表研究,受折纸艺术启发,研发出单层可展开桁架天线,折叠体积缩小11倍,重量比传统天线轻15%,解决了“大天线装不进小火箭”的航天难题。

传统天线的“烦恼”:又重又占地方

抛物柱面天线因独特的曲面结构,能实现自动波束扫描和多频段通信,是航天器的“千里眼顺风耳”。但随着天线口径增大(比如从5米到10米),传统双层桁架结构“短板”凸显:它像“双层书架”,由上下两层桁架和中间连接件组成,重量大(10米级天线超200公斤),折叠后体积仍达展开状态的1/10,远超火箭运载能力上限。

“就像给大象穿小鞋,传统结构根本满足不了大口径天线的发射需求。”团队解释,航天器对天线的“展收比”(展开后与折叠时的尺寸比)、面密度(单位面积重量)要求严苛,比如展收比需大于10,面密度要低于1 kg/m²,传统设计很难兼顾。

折纸启发的“变形魔法”:单层桁架如何“瘦身”?

团队从折纸艺术中找灵感:一张纸能通过折痕变形,那卫星天线的桁架能不能像折纸一样,用单层结构实现折叠展开?关键是将折纸模型“翻译”成工程结构——把折痕等效为定长连杆,顶点当作可转动的铰链,就像用吸管和活页夹搭出可折叠的框架。

但工程化没那么简单。团队总结出三大“设计秘诀”:

  • 运动解耦:让天线在横向(曲面弧度方向)和纵向(长度方向)的运动互不干扰,就像抽屉和柜门各自开关,避免“卡壳”。
  • 随动防转:在垂直纸面方向加一层辅助连杆,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防止铰链随连杆转动,解决“折歪了”的问题。
  • 交替布置:连杆在铰链前后交替排列,折叠时能像折扇一样交错重叠,展收比提升至11.27(传统双层结构约10)。

8米原型机验证:重量轻15%,展开时间差小于0.2秒

基于这套方法,团队造出8米×8米的抛物柱面天线原型机。它的“骨架”是碳纤维管桁架,反射面用金属网,总重56.6公斤,面密度0.88 kg/m²,比传统双层桁架天线轻15%;折叠后直径仅0.71米,能轻松塞进火箭整流罩。

为确保天线在太空顺利展开,团队还优化了驱动部件:横向用螺旋弹簧提供扭矩,纵向用薄壳铰链(类似卷尺弹簧)驱动,通过MATLAB和Abaqus联合仿真,让两个方向的展开时间差控制在0.2秒内(横向1.64秒,纵向1.65秒),避免线缆缠绕。

原型机测试显示,天线展开后曲面精度误差小于2毫米,基频(结构刚度指标)1.38 Hz,远超同类天线(传统铰链肋天线约0.13 Hz),能抵抗太空极端温差和振动。

未来可用于深空探测:让“太空千里眼”看得更远

这项研究首次将折纸启发的单层桁架结构应用于抛物柱面天线,为大型空间天线设计提供新思路。团队表示,下一步计划优化材料和驱动系统,目标是将面密度降至0.5 kg/m²以下,展收比提升至15,满足30米级超大口径天线的需求。

“未来,这种天线可能用于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的大型通信中继卫星,甚至是太空望远镜的主反射面。”专家评价,它就像“可变形的太空折纸”,让航天器在有限的运载空间里,装上更大的“千里眼”,看得更远、传得更清晰。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